首页 -> 2007年第3期

江城疑案

作者:陈其祥




  一
  
  那是一个初冬季节里的阴冷的上午,天低云密,寒风呼啸。
  江城市公安局刑侦科的何钊刚上班不久,连椅子也还未坐热,就接到来自东城区派出所的报案电话:太平洋实业公司的副总经理谢世华昨夜死于自己的寓所。有明显的中毒症状……
  太平洋实业公司是市内一家著名的合资企业,更何况中毒死亡的又是该公司的一名副总,何钊不敢怠慢,立即与他的搭档赵忆兰一起驾车赶往现场。
  那是坐落在市郊高级住宅区里的一幢豪华住宅,室内宽敞明亮,布置奢华。死者三十多岁,身穿睡衣,面目安详,神态平静地躺在他卧室里的床上。
  派出所的同志已率先来到,保护好了现场。片警小姚向他们汇报说:“死者昨晚10点多钟酒醉夜归,今天早上7点多钟被发现死在床上。现场勘查无外人进入的痕迹,室内也未找到毒药。”
  这时,法医汤平也已赶到。他迅速打开工具箱,按照程序一一对尸体做了细致的检验,检验完后向他们介绍说:“死者全身无伤痕,嘴唇发黑,眼睑有溢血斑点,系中毒死亡。死亡时间为昨日,即18日夜间11点至12点之间。”
  “知道是什么毒药吗?”何钊问。
  “现在还不清楚,要等尸体解剖之后才能知道。”汤平回答。
  “这家的主人呢?是谁报的案?”何钊又问小姚。
  “死者夫妻长期分居,妻子带着小孩另住他处。是女佣张嫂今天早上发现主人死亡,报的案。”小姚回答说。
  何钊拿过现场勘查记录翻了一下,又与赵忆兰一起复勘了一遍,结果与小姚汇报的一样,室内没有毒药,也无外人进入的痕迹。
  他接着便要小姚召来女佣张嫂,对她进行询问。
  张嫂是一位四十多岁的农村妇女,受过初等教育,遇事比较镇定。她告诉何钊说:“自从年初主人的太太搬出去另住后,主人便很少在家,一般是吃了早饭出去,直到晚上才回来。昨天主人又有应酬,直到晚上十点多钟才酒醉回来。”
  “他醉得厉害吗?”何钊问。
  “也就是个七成醉吧。他的酒量很好,从来没有大醉过。”张嫂回答说。
  “这次,你有没有发现他有什么不平常的地方?”何钊又问。
  “没有。”张嫂说,“像这样的情况,以前也有过许多次,所以,我也没太重视。我给他送去一杯醒酒的浓茶,去浴室替他放好热水后,便回房睡了。没想到今天早上去请他用餐时,却发现他已经死了。”
  “那么,你知道他昨天晚上是在什么地方,和谁在一起饮酒的吗?”何钊又问。
  “不知道。按照规矩,这种事情,做佣人的我们是不能打听的。”张嫂回答说。
  从案发现场出来,上车以后,赵忆兰说:“老师,死者神态安详,会不会是自杀?”
  这是一位二十五六岁,聪明机警,办事干练的女刑警。因为从警校毕业分配到刑警队那一年,局里把她交给了何钊,要何钊以老带新,所以这些年来她一直尊称何钊为老师。
  “看样子不像。”何钊回答说:“一未在现场搜寻到毒药,二未发现遗书。死前一个多小时前还在外面饮酒寻欢,怎么忽然之间就会服毒自杀了呢?”
  何钊四十多岁,高大魁梧,英勇睿智,是全局资格最老的刑警之一,曾经办过许多要案大案,有着丰富的办案经验。直觉告诉他:这极有可能会是一起错综复杂的投毒谋杀案。
  
  二
  
  二个多小时以后,尸体解剖结果出来了。法医汤平告诉他们说:
  “在死者的体内,发现有残留的CIA药物成分。”
  “CIA?那是什么毒药?”赵忆兰问。
  “那是一种慢性毒药。服用后会使人神经兴奋,产生一种快感,继而麻醉神经,使人致死。”汤平回答说。
  “难怪死者面目平静,没有一丝痛苦的表情。”赵忆兰说。
  “从服下此药到毒发死亡,要多少时间?”何钊问。
  “大约3到4个小时。”汤平回答。
  谋杀!果然是谋杀。事实证明了何钊的推断,若非谋杀,又有谁会不厌其烦地带了毒药去酒店服用,服毒后又返回去死在家中的呢?
  然而,这个凶手究竟是谁,又为什么要谋杀谢世华呢?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寻找到投毒谋杀的第一现场。
  带着这一疑问,他们来到太平洋实业公司,询问了许多平日与死者接触较多的人,从他们那里了解到:谢世华是公司分管财务的副总,平日待人和气,出手大方,没有什么仇人。他结过二次婚。前妻叫杨雯,与她娘住在一起,至今尚未改嫁。现在的妻子叫宵珊珊,是二年前结的婚,婚后不久就生了一个女儿,但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最近二人正在闹分居。
  最后,还是办公室的女秘书提供了一个有用的线索。她说:“对了!我想起来了,昨天下午曾有一个女人打电话来与他约会。电话是我接的。”
  “你怎么知道是约会电话?”何钊问。
  女秘书笑了,说:“当时他没有关门,我隐约听见他说‘好!晚上见’。那不是约会又是什么?”
  “你还记得这个电话是什么时候打来的吗?”何钊又问。
  “大概是下午3点多钟。”她说。
  何钊点点头,对赵忆兰说:“你去一下电信局,查一查这个电话是从哪里打来的。”
  “好的。”赵忆兰说。
  她去后没有多久就回来了,带回来一张打印着电话号码的纸条,每个号码的后面都注明了详细地址,都是昨天下午3点到4点这一段时间打进来的。
  女秘书接过纸条一个号码一个号码地查对,最后指着其中的一个号码说:“应该是这个电话。”
  何钊一看那个号码后的地址,不觉失望地叹了一口气,原来对方使用的是跃进路的一个公用电话。
  这个女子是谁?能与公司副总约会的人,大概不会没有手机吧?她又为什么不用自己的手机,而要舍近求远地去街上打公用电话呢?
  没有其他线索,何钊只好从谢世华身边的女人入手,决定去拜访他的二任妻子。
  
  三
  
  谢世华的前妻杨雯,是一位三十多岁,娴淑端庄,落落大方的女子。她听到谢世华的死讯后,怔了一下,似乎感到十分震惊。沉默了好一会儿,她才告诉何钊与赵忆兰:
  她与谢世华从小青梅竹马,是一个村子里长大的,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是同班同学,加上二人又都是班上的学习苗子,情投意合,早已私结同心。高中毕业那年,二人都考取了大学。但二人的家庭都很贫穷,东凑西借,也没能凑齐一个人的学费。无奈之下,杨雯只好放弃了升学,出外去打工,挣钱供谢世华上大学。谢世华大学毕业后,找到了一份还不错的工作,二人就结了婚。婚后夫妻俩也过了一段你敬我爱的幸福生活。谁知后来随着谢世华职位的不断提升,他的思想也起了变化,竟然忘记了过去的那一段恩义,喜新厌旧地有了新欢,提出与她离婚……
  “那么,你恨他吗?”何钊问。
  “是的,我恨他。但还没有恨到要置他于死地的程度。”她说。
  “昨天下午,你给他打过电话吗?”赵忆兰问。
  “没有。我干吗要给他打电话?”
  “昨天晚上6点至8点,你在哪儿?”
  “昨天晚上我一直在家,与我妈妈在一起。”
  “请你再仔细想一想,他有仇人吗?有没有什么人恨得想要他的命?”何钊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
  “我不知道。我与他已经离婚二年多了,对他现在的情况,实在不了解。”她回答说。
  谢世华的现任妻子宵珊珊,则比杨雯要年轻漂亮许多,不但身材苗条,姿容俏丽,并且善于打扮,穿着时髦,是一位典型的现代女子。对于丈夫的死,她很震惊,但似乎并不十分悲痛。她告诉何钊与赵忆兰:
  她与谢世华是在一场舞会上认识的。她很快就被谢世华潇洒的风度和豪爽大方所吸引,投身于他的怀抱。她不知道谢世华有妻子,待知道时已经迟了,她已经怀了谢世华的孩子。幸好谢世华答应了她的要求,设法与前妻离了婚,与她结婚。婚后不久,她就生了一个女儿。最初谢世华对她倒是百依百顺,十分恩爱,谁知后来就渐渐变了心,又在外面有了新的女人。她一气之下便带着女儿离家分居……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