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米洛舍维奇

作者:王志俊




  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未经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公然侵犯一个主权国家,对南斯拉夫联盟进行了持续78天的狂轰滥炸。具有光荣传统的英勇的南联盟人民奋起抵抗,保卫国家。南联盟总统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面对强敌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令人钦佩,也使他成为举世关注的焦点人物。
  美国对敢与其“叫板”的米洛舍维奇恨之入骨,通过战争未打垮他之后,便在2000年9月的南联盟大选中大力“倒米”,同反对派一起把米氏赶下了台,继而又把他押上了海牙国际法庭,指控他犯有“种族灭绝罪”。
  
  “在塞尔维亚的土地上,你们不会再挨打了!”
  
  1941年8月20日。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硝烟正浓时,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出生于贝尔格莱德南部的波扎雷瓦茨,是一名贫穷而保守的塞尔维亚东正教牧师的次子。父母给他起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名字:“斯洛博丹”,意即自由。他的父亲祖籍黑山,一生迷恋于宗教。他的母亲是共产党人,在为革命而战。因此,搞政治的与信奉神学的这两个人之间经常发生口角。而米洛舍维奇所受到的教育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进行的。父亲最终认输了,他放弃了一切,回到老家黑山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后来开枪自杀。幸运的是,他还有令人崇敬的母亲。在铁托时代,是她说服米洛舍维奇加入了共青团。后来,母亲在自己教书的波扎雷瓦茨学校里自缢身亡。对父母悲惨死亡的事情,他本人从来是只字不提的。但毫无疑问,这给他带来了难以言喻的心灵创伤。破碎的家庭,双亲自尽的悲惨现实,对造成米洛舍维奇不怕孤立,直面逆境,善于从绝处求生的刚强性格起了很大的影响。
  小时候,清洁乖巧的斯洛博丹深得母亲的喜爱。据一个同龄人的回忆,米洛舍维奇总是郁郁寡欢,穿戴整齐,喜欢跟比自己大的孩子在一起而不愿与同学为伍。他循规蹈矩,“把自己想象成车站站长或彬彬有礼的公务员”。
  20世纪50年代末,米洛舍维奇来到贝尔格莱德,在贝尔格莱德大学攻读法律,由于政治上的早熟,他逐渐引起了首都共产党机构的注意,成为一名积极的共产党员,并担任学生支部的负责人。其间,他同伊万.斯坦鲍里奇成为好朋友,进而认识了伊万的叔叔彼塔·斯坦鲍里奇——当时的塞尔维亚总理。此后,斯氏凭借其亲属曾是铁托总统的“身边人”这个背景,沿着政治阶梯步步高升时,总是不忘拉米氏一把。经这位高官的大力褒奖和推荐,他在后来仕途上一帆风顺。大学毕业后,他担任过贝尔格莱德市市长的经济顾问和该市天然气公司的经理。1978年,他被任命为南斯拉夫最大的银行贝尔格莱德银行董事长。他任该职时曾多次访问美国,这使得他对美国社会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他的英语讲得非常流利,与外国同行交流业务时得心应手。1983年,他走上政治舞台,当选为南共联盟主席团中央委员。
  此后,米洛舍维奇在政坛步步升迁,1984年他当上了首都贝尔格莱德市的党主席。两年后,他又跃升为塞尔维亚共产党政治局主席,从而跻身于最高领导层。同年5月,他当选为塞尔维亚共和国主席,并牢牢地控制住了那里的党组织和新闻媒体。
  1987年4月一个灰蒙蒙的傍晚,在普里什蒂纳城外的波列村,愤愤不平的塞族人成群结队,声称在占人口多数的阿尔巴尼亚族人手里受到压制。他们拥向一个昏暗的会议厅,一心想让新任共产党负责人米洛舍维奇了解他们的苦衷。手舞大棒的警察拦住了他们。这时,身材敦实、长着一副娃娃脸的米洛舍维奇眼含同情的泪水走出大厅。他看了看眼前的景象,告诉警察不要乱来,慷慨激昂地对塞族人说:“在塞尔维亚的土地上,你们不会再挨打了!”这句振奋塞族人心的响亮的宣言很快传遍了塞尔维亚。
  随后两年,群众集会风起云涌,他几乎走遍了塞尔维亚的每一个城镇,掷地有声地表示掀起一场“反对官僚作风的革命”。米洛舍维奇向塞族人承诺实行改革并把科索沃确定为第一个目标。当时,科索沃阿族极端势力加强了分裂活动,压制和驱赶那里的塞族人。而他的政治导师、塞主席团主席斯坦鲍里奇却对此采取不疼不痒的“温和态度”。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定、统一和塞尔维亚民族利益,米洛舍维奇毅然决然地支持群众将斯氏轰下了台。1989年,当科索沃的动乱不断升级时,他果断地将坦克开到了这里,大肆镇压独立势力,很快完全控制了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并得到黑山政权的声援,使得这两个省不脱离塞尔维亚。这赢得了塞族人的极大支持,成千上万的塞族人走上街头对他的行动表示支持。
  随着南斯拉夫民族矛盾加剧,塞尔维亚学院的一些激进分子联合发表了他们著名的“备忘录”,强烈要求把移居南联盟其他共和国(主要是克罗地亚和波黑)的200万塞族人也包括到塞尔维亚共和国内。身为土生土长的塞尔维亚人,米洛舍维奇对这份备忘录十分欣赏,这成为他未成文的“大塞尔维亚”计划,要实现该计划,必须重划边界,迁徙人口,这引起了随后多年的冲突。
  1989年东欧剧变后,该地区的一些共产党组织和其头面人物纷纷改换门庭,南斯拉夫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生逢乱世的米洛舍维奇乘势而上,高举重振“大塞尔维亚”的大旗,于1990年7月当选为由塞共改组而成的塞尔维亚社会党的主席,而后依仗着自己多年积累下的实力,在年底进行的多党制大选中一举当选为该共和国总统。1991年,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当中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以及马其顿相继宣布独立,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宣布解体,而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则于1992年4月27日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此时,前南斯拉夫的一些政坛元老、新秀也在多党制的浪潮中纷纷下野,米洛舍维奇却稳如泰山,并且还加强了自己的地位。1992年12月,在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议会大选中,米洛舍维奇以较大的优势战胜与之角逐的南联盟总理帕尼奇,再次登上塞尔维亚总统宝座。1997年7月23日,米洛舍维奇在南斯拉夫联盟总统选举中获胜,出任南联盟总统。
  对于米洛舍维奇何以能在东欧剧变的强大冲击波中站稳脚跟,继续驰骋政坛,人们说法不一。有人说他“手腕高明”,善于审时度势,及时将塞尔维亚共产党改头换面;有人认为他是以廉洁的作风、坚韧不拔的精神赢得了人心;更多人断言,在前南斯拉夫的动荡中,米洛舍维奇善于利用塞尔维亚人的民族情绪,这才是他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西方则认为,米洛舍维奇这位态度强硬的前共产党人,十多年的执政都是以蔑视西方为基础的;这位大塞尔维亚的鼓吹者,从没有放弃让所有塞族人一起生活在一个塞尔维亚国家的梦想。
  
  “他知道如何迷惑别人或抗拒别人”
  
  米洛舍维奇具有律师般的雄辩口才,在塞尔维亚人的多次集会上,每当他一露面,聚会在现场的广大群众便会出现一种激动不已的情感,这种情感通常只能在最受欢迎的摇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