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影星·总统·囚徒

作者:王志俊




  1998年6月30日,菲律宾总统府马拉坎南宫迎来了它的新主人——约瑟夫·埃斯特拉达。和以往那些出身于上流社会的主人不同的是,他没有显赫的家世和学历,但却曾经是一个在电影银幕上叱咤风云的明星。世界上的演员总统并不多见,除了美国的罗纳德·里根之外,就该说是这位身材过胖,梳着大背头,留着一撮几十年不变的小胡须的埃斯特拉达了。
  从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到享有一国之尊的总统,埃斯特拉达走过了一条富有传奇色彩的道路。然而,传奇还在续写,埃氏仅仅执政两年多,便被民众赶下了台,而且送到了监狱里,这位大明星现在的角色是囚徒。
  
  演电影一炮打响
  
  埃斯特拉达这个名字是他当电影演员时的艺名,他的原名是约瑟夫·埃赫西托。而菲律宾的许多人都亲热地直呼他的小名——埃拉。
  1937年4月19日,埃斯特拉达生于马尼拉市一个下层家庭。他是这个家庭的第八个孩子,父亲是一名没有名气的工程师,母亲则是老实巴交的家庭主妇。埃斯特拉达的少年时代是在贫穷与饥饿中度过的。用他的话说,那段时光留在记忆中的不是明朗和欢乐,而是灰暗与痛苦。
  1953年,他在贵族学校亚典耀中学读书时,因爱打抱不平,与一名美国同学打架被开除。倒是埃斯特拉达对那位与他打架的美国少年希尔顿,至今仍念念不忘。他开玩笑说,这一架打得好,改变了他人生的道路。要不是打这一架,他也许当了工程师。荣任菲律宾总统的他,不忘老同学,托人在美国寻找这位同学,邀请希尔顿来菲律宾出席了他的总统就职典礼。
  后来,埃斯特拉达升入马尼拉大学技术学院学习机械工程,但对学业厌倦的埃斯特拉达突然对表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没有读完,便迫不及待地走进了演艺圈。
  这件事让他的母亲非常生气,因为菲律宾的演员只是三流职业。在伤透了心的母亲看来,他一直是个没有出息的孩子。母亲气愤地说,如果他想继续演电影,那就别姓父亲的姓,她不想让不成器的儿子辱没祖上的名声。
  生性固执的埃斯特拉达既已“下海”,便不回头。他对母亲说,即使不姓父姓,也不想放弃电影。但不姓父亲的姓,那姓什么呢?心烦意乱的他顺手翻开了一本电话号码簿,一下子看到了“埃斯特拉达”这个姓,他决定自己今后就姓埃斯特拉达了。
  埃斯特拉达对电影格外投入,他把拍电影当做谋生计的手段,更作为自己人生最快乐的追求,他从影十多年,演了100多部电影。在电影中他所扮演的角色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扮演专为穷人打抱不平、反对邪恶权势的硬汉和威名显赫的英雄或传奇人物,深受菲律宾广大贫苦阶层的欢迎;另一类是在喜剧中扮演幽默滑稽的角色,给民众以欢乐。1961年他在一部电影中扮演一名劫富济贫的“绿林好汉”的角色,一炮打响。之后,他每演一部电影,都能造成轰动效应,并连续五年被评为菲律宾电影最佳男主角,影迷们把他誉为“电影奇才”、银幕“罗宾汉”。
  埃斯特拉达扮演的角色受到观众如此的欢迎主要是他富有艺术天分,其次与他的长相、举止和性格也有很大关系。他身体健壮,嘴上至今仍蓄着他20世纪50年代的八字胡须,看上去就像一个草莽匹夫;他平易近人,言行随意,不拘小节,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来自草根阶层的“粗人”;他热情乐观,直率豪爽,极富幽默感和亲和力,颇具菲律宾劳动人民温良的天性。由于他有着这些特征,戏演得又好,尽管学院派觉得他粗鄙、无知、好色,尽管严肃的电影艺术家不愿与他为伍,他还是赢得了菲律宾观众的喜爱,甚至批评的声浪越大,他的声望越高,在现实生活中他也被广大人民看成是他们的代言人和脱贫致富的希望。
  
  上政坛一路顺风
  
  1969年,处于声誉顶峰的埃斯特拉达心血来潮,放着好端端的电影明星不当,在好友和影迷的怂恿下,突然决定弃艺从政,并顺利地当选为首都马尼拉卫星城圣胡安市长。这很让他自己感到吃惊,但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此前毫无从政经验的他在这个位置上一干就是16年。
  任市长期间,埃斯特拉达再次把体恤穷人的性格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振兴家乡经济、改善市政基础设施方面颇具建树,因此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从而使马尼拉市的居民安全得到了更好的保障,社会生活比以往要稳定多了。
  由于在表演艺术和市政管理上取得的突出成就,1972年,埃斯特拉达以高票荣获菲律宾“十大杰出青年”奖。
  此时埃斯特拉达对政治的兴趣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年他对表演的兴趣,他已经积累了十几年从政的经验,因此他决心向更高的目标发起冲击。1987年,埃斯特拉达刚好50岁时,以“贫民的捍卫者”身份首次竞选参议员,连他自己也没有料到,自己当选得竟然如此轻松。此后他出任参议院农村与文化社区发展委员会主席,自然资源环境与市区规划委员会副主席。在此期间,他接近民众,从善如流,提出多项体现民情的议案,曾被菲律宾新闻协会选为3名“最杰出的参议员”之一。
  进入议会后,埃斯特拉达对自己的从政才能再也不怀疑了,他又把目光盯紧了国家最高权力宝座。1992年,埃斯特拉达以一个小党成员的身份竞选副总统,当时,很多人说他是疯子,在拿鸡蛋碰石头。但埃斯特拉达心中有数,他不只一次预言自己将以“大比分”获胜。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他获得的选票甚至比总统候选人拉莫斯还多出100万张,充分显示了他独有的政治魅力。这让埃斯特拉达好不后悔,因为他觉得只竞选副总统是犯了大错误,如果他竞选总统,也有可能当选。
  埃斯特拉达在政坛走红,很大程度上是“明星效应”所致,也从一个侧面勾画出菲律宾人民的民族性格。在菲律宾,电影是个长盛不衰的行业。由于票价便宜(每张不到一美元),因此,看电影已成为大部分人主要的娱乐消遣(斗鸡除外)。遍布大街小巷及各大商场的电影院,时常是座无虚席。尽管本地制作的电影质量稍嫌粗糙,但菲律宾人大多淳朴善良,对那些除暴安良、侠肝义胆的情节倒也似乎乐此不疲,于是,他们把电影主人公的喜爱“移情”到了演员身上。由于总统、副总统和参议员的选举都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因此,红极一时的影星自然要比马尼拉的传统政客更容易赢得选民,而埃斯特拉达在竞选中借用的电影中“硬汉”的名字,使他赢得了高得惊人的票数。打那之后,他决定不再放弃这个响当当的名字,索性将其插入自己的本名中间。
  菲德尔·拉莫斯总统也想利用一下“明星效应”,他任命埃斯特拉达为“总统反罪恶委员会”的主席。这绝对不是一件痛快淋漓的好差事儿,因为菲律宾的治安形势严峻,特别是骇人听闻的绑架狂潮在岛国四处卷起,并有野火燎原之势,使世界各地都感到震惊。这股绑架风主要是针对华裔富商而来的。一些绑匪公然在一些城市里肆无忌惮地拦路绑架华商,特别是瞄准那些还在上学的子女下手。于是,菲国的整个华人社会笼罩在寝食难安、朝不保夕的恐惧之中,街市也变得萧条了。有很多人就逃离棉兰老岛,北上首都避风。可自1991年11月始,大马尼拉市的绑架风也骤然吹起,绑匪选择的目标也是清一色的富裕华商。据统计,仅首都地区就有两百多宗绑架华人的事件发生,被勒索的金额超过5亿比索。
  埃斯特拉达没有发怵,他成了银幕下的“罗宾汉”。在他的直接参与下,“总统反罪恶委员会”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把打击的目标对准了对菲律宾社会稳定构成威胁的绑匪黑社会,承诺要在三至六个月内把绑架案降低到一个“可控制的水平”。他拘捕了100多名涉嫌绑架的罪犯,其中大多数是军人和警察。与此同时,埃斯特拉达还不得不把他手下的400多名探员中的近200名奸细扫地出门。一时间,新闻媒体经常出现他亲临追捕罪犯现场或审问绑架犯的画面,致使许多百姓仍时常想起当年电影中那个叱咤风云的“硬汉子”。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