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出山.担保

作者:丁新生




  光棍李老九系列之一——出山
  
  这里说的杠局,是很早以前专做殡葬生意的行业。哪家有老人去世,出殡时请杠局的人来,用木杠抬棺为老人送行,因此,人们习惯称此行业为杠局。它虽在三百六十行中排行倒数几位,但却很赚钱。
  清同治十三年,许州城南关大街有一家王氏杠局,做的是独门生意。局首姓王名少甫,出身书香门第,他爷爷曾中过举,轮到他这辈儿已败落,只好靠办这家杠局维持生计。王少甫为人精明,生意倒也做得红火。他也曾寒窗苦读,做过当官梦,却连个秀才也没考中,从此泄了气,便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王少甫身为局首,但并非生意人打扮,外出必着长衫,脚蹬皂靴,一年四季手拿折扇,一副儒生模样。可正当他的生意兴隆之际,半路上却杀出了个程咬金,与其唱起对台戏来。
  此人姓李,名老九,新郑县人。他自幼读了多年诗书,十二岁那年,因家贫只身来到许州闯荡,曾在一家镖局学艺数载,后来到一家钱庄做账房先生。他好交游,急人难,有智术,口齿生花,诙谐健谈。钱庄掌柜本是一个古板之人,十分看不惯李老九,觉得他年纪轻轻,无意上进,难成大器,因此一年后就把他辞退了。从此,他浪迹许州城,靠给一些商家干零活混口饭吃,好在时间不长,与丐帮帮主曹长俊相识。二人相见恨晚,十分投机,便结为金兰之好。曹长俊虽系丐帮帮主,但积蓄甚丰,他慷慨地拿出银两,帮助李老九在北大街上建起了李记杠局,干起扎本小却赚钱的买卖。从杠局开张的那天起,李老九就知道与王氏杠局竞争可是小鱼吃大鱼,困难甚大。论资历,王家经营了十余载;论名气,人家属于老字号;论经验,王少甫过的桥比自己走的路还多。不过,李老九早想好了招儿,杠局开张前,他用了半个月时间在城内四处张贴告示,弄得不少人都知道李老九要在许州开杠局。杠局挂牌那天,他又在门口唱了三天大戏,还到处发请柬,摆下宴席,盛情招待许州的三教九流。
  李记杠局开张后不久的一天,更夫楚天德和老伴先后患病,数日之后同赴黄泉路。楚天德家贫如洗,且无儿无女,是个地道的绝户头。楚天德的邻居去求王少甫,王少甫正在为一家大户准备办理丧事,就有意推掉了。说心里话他不愿意干这赔本的生意。李老九闻讯后大喜,对曹长俊说,天赐良机,这个生意咱做了!虽是赔本买卖,但它可为今后杠局赢大钱垫石铺路。曹长俊听后甚不明白,他便如此这般讲了一番,曹长俊不由连声叫好。李老九即让伙计买了烧纸和香火,率领杠局的众弟兄前往吊唁。他对更夫的邻居说,二位老人在世上辛辛苦苦走一遭,已十分不容易,死后又遇上此难题,我杠局弟兄皆穷人家弟子,岂能袖手旁观?自古道,穷帮穷,为两位老人送葬,我们不收分文,一定把事办得排排场场,让俩老人含笑踏上奈何桥。邻居听后大喜,忙谢道,九爷乃善人也!
  李老九为这两位老人办丧事,可谓下了血本。他们在楚天德老人家门口搭起了灵棚,置买了上等的棺木,寿衣也是挑最好的。还请来了文峰寺僧人诵经整整七日,雇来两个唢呐班吹奏。李老九和杠局的弟兄披麻戴孝,三叩九拜,一日三祭,吸引了不少人前往观看。出殡那天,李老九头戴孝帽,身穿孝衣,腰系麻绳,左手掂老盆,右手持柳木哀杖,痛哭流涕。数百名乞丐扮作孝子,齐声哭喊,声势震天。前面有唢呐班开路,后面送葬队伍浩浩荡荡,从上午到日头将落,把许州七十二条大街转了个遍,然后才出城为两位老人下了葬。此举一下轰动了许州城。
  此事过后,李老九感到,做生意关键在及时得到消息。他对曹长俊说,大哥,小弟想借丐帮人多势众,耳目甚多,便于打探的有利条件,为杠局打探消息,不知意下如何?曹长俊欣然答应,李老九忙施礼答谢,曹长俊说,兄弟之事,也是我曹某的事,何必客气!为了鼓励丐帮弟子,他立下规矩,凡能提供消息者,赏钱一贯,若此桩生意做成,另有重赏。丐帮兄弟闻听大喜,纷纷利用乞讨之便,发现谁家老人去世,便飞报杠局。李老九听后就立即着手购买烧纸,抬供品前往吊丧,然后再与主人谈生意,价钱皆打八折,对穷人家就更加优惠。拒者,李老九从不生气,总是面带笑容,说生意不成人情在,打扰了,然后抱拳施礼离去。时间不长,他竟在许州站稳了脚根。
  许州知府闻知李老九为民办了不少善事,甚为惊喜,暗道,此乃本官教化的结果,定要宣扬出去,一来让上司知道许州民风淳正,证明本官治理有方。二来也可让草民知道本官抑恶扬善,是个好官,在历史上留下一笔,以流芳百世。因此,他乘兴挥毫为李老九书一金匾,上写“好善乐施”四个大字,并准备亲自送往李记杠局。李老九闻知后不觉大喜,立即吩咐弟兄们做好准备。那日,州府大人到来,李记杠局张灯结彩,敲锣打鼓,鸣放鞭炮,唢呐声声,甚是热闹。他重金谢过知府后,把金匾挂在杠局大门之上,尔后大摆宴席,着实庆祝了一番。
  李老九有了这么块金字招牌,顿时名气大振,自然生意兴隆。这下却苦了王少甫,王氏杠局的生意骤减。但是王氏杠局毕竟是许州的老字号,朋友甚多,靠老关系维持着生意,与李老九形成鼎立局面。王少甫开始对李老九的这些举动,并没有太放在心上。不少人提醒他,王少甫却笑笑,说,就凭李老九那些雕虫小技,能把我的杠局吃掉不成?然而这句话却让他自己言中,李老九最终还是小鱼吃了大鱼,不过这是后话。
  不知不觉到了农历十一月。一日,北风怒号,天上飞飞扬扬下起大雪来。李老九正围着火盆与众弟兄饮酒,忽然,一小丐前来报信,说东大街钱庄王掌柜的父亲归天,请九爷速速定夺!李老九一听便兴奋地站起来,赏了小丐铜钱,立即吩咐去王家吊唁。丐帮帮主曹长俊道,兄弟,王掌柜与王少甫乃近门,俗话说,一笔写不出两个王字来,我看这趟生意未必能够拿到手,何必费气力?李老九哈哈大笑,说,大哥,我就是冲着这个来的呀!曹长俊不解地看着李老九。李老九说,只因为他们都姓王,我才去插上一杠。请放心,我早作了准备,若把此活儿拿下,以后许州城还有谁再去找他王少甫?
  却说李老九率着众弟兄来到王掌柜府上,摆上供品,烧了纸,跪拜完毕。他站起后,王掌柜施礼答谢。这时,王少甫身着蓝棉袍,手拿折纸扇赶来。王掌柜看他二人一前一后到来,心中自然明白。他想到,我与王少甫是近门,让他给老人送葬理所应当。然而,李老九来的甚早,在许州尚有名气,且有官府赐的金匾,也得罪不起。究竟让谁给老人送葬,他却一时拿不定主意。站在一旁的管家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忙拉王掌柜到一旁,耳语了一番。王掌柜点了点头,道,二位前来为家父送葬,不胜感激,但今日事多,不便立即定下,我让管家明日到二位府上再议如何?二人听后施礼告别不提。
  原来,管家为王掌柜出了一计,要与两家杠局议标,这样既可少花银两,又谁也不得罪。第二天,管家先到了王记杠局。王少甫觉得这笔生意非他莫属,因此对管家十分热情,谈到价钱时,王少甫道,这本是王家的事,我可分文不取,但是局里养活这一大帮人马,需要不少开销。这样吧,打八折,拿一百六十两白银如何?大管家点头称道,说此价格甚为优惠,待我回去告知掌柜定夺。说完站起来就要离去,王少甫忙拿出一些碎银,塞到管家手中,管家假意推辞一番后方才收下。
  管家从王记杠局出来,便径直去找李老九。离李记杠局门口还有老远,只见李老九大步迎了上来。管家看到杠局门口站着数十名彪形大汉,个个身披雪花,他们排成两行,纷纷施礼欢迎。管家看到如此场面,甚为感动。李老九像迎贵宾似的把管家迎到大厅,让人沏上名茶,道,管家冒雪上门,我李老九不胜感激!说着站起来拱手施礼。管家道,九爷言重了,此乃份内之事。王掌柜事多,不能亲自来,不过他已有交待,既要节省银两,又想把事办得排排场场,这就要看九爷如何安排了!李老九说,我李老九做此生意,为的是广交朋友,并非贪图银两。我想请管家到厢房看看如何?管家不知李老九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忙起身随他来到厢房。管家看到抬棺用的大木杠头上雕着龙头,杠尾上刻着凤尾,工艺甚是精湛。不解地问道,九爷,你这……李老九道,这是龙头凤尾大杠,用此抬棺是向去世的老人表示哀荣,让他们在黄泉路上走好,也可尽我们一点心意。管家听后不觉大喜,心中想到,李老九真把生意作绝了。李老九又指着盖棺帏罩道,我把这些分为三等,一等红缎,二等红绸,三等红布。红锻表示尊贵,红绸表示富有,红布以示小康,可供客人根据财力选用。管家听后甚觉新鲜,不住地夸赞道,此乃开了许州先河!李老九道,目前各地杠局出殡,大都为八人抬,十二人抬、十六人抬,我们最近又搞了二十四人抬,这样既可增加气势,又可慰藉过世的老人,他定会保佑人间的子孙平安富贵。李老九介绍完毕,笑着说,大管家,这桩生意若本人揽下,我准备用龙头凤尾大杠抬棺,上盖红缎帏罩,二十四人抬为老人送葬,不知管家意下如何?管家不觉大喜,但他却不露声色。李老九又说,还有一个表演请管家指教。说完拉着管家来到后院,只见空地上搭有一高台,台下二十四个大汉,站在棺木周围。领班人看到管家到来,一声吆喝,众大汉把棺抬起,领班端出一碗水置于棺材之上,众大汉喊着号子,登上台阶,前面抬棺之人弓腰,后面抬棺者稳直着身子,随着号令,众大汉步伐稳健一致,棺木平平稳稳,不一会儿登上台去。然后随着号子,众大汉又把棺木平平稳稳抬下置于地上。李老九邀管家前往观看,只见棺盖之上那碗水却无溢出半点。管家不知何意,李老九道,王掌柜家的祖坟在那半山腰之上,出殡路上少不了过沟爬坡,我们如此训练,也是为让颠簸一生的老人平平稳稳入土,这也算尽了我们的一点孝心。管家听后顿时笑容满面,不住夸李老九经营有方。但是,在李老九与其谈到这桩生意时,他却模棱两可地道,九爷你也知道王少甫与掌柜的关系,此事重大,我怎能做主?待我回家禀告掌柜才好定夺!李老九满脸堆笑,说,还望大管家回去后多多美言。至于价格,由王掌柜自己定如何?他从袖中摸出一个赤金锭来,说,大管家甚是辛苦,我李老九资助些茶费,望笑纳。管家一看便赶忙收下,说,九爷放心,我定会帮您拿下这个生意!说后双手抱拳施一礼,返回王家不提。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