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
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
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
不是悲秋。

休休!
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
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
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
一段新愁。


【简析】:

  这首词概作于词人婚后不久,赵明诚离家远游之际,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深情思念。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为对偶给人以冷漠凄清的感觉。金猊,指狻猊(狮子)形铜香炉。「被翻红浪」,语本柳永《凤栖梧》:「鸳鸯绣被翻红浪。」说的是锦被胡乱地摊在床上,在晨曦的映照下,波纹起伏,恍似卷起层层红色的波浪。金炉香冷,反映了词人在特定心情下的感受;锦被乱陈,是她无心折叠所致。「起来慵自梳头」,则全写人物的情绪和神态。这三句工炼沉稳,在舒徐的音节中寄寓着作者低沉掩抑的情绪。到了「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则又微微振起,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词人情绪流程中的波澜。然而她内心深处的离愁还未显露,给人的印象只是慵怠或娇慵。慵者,懒也。炉中香消烟冷,无心再焚,一慵也;床上锦被乱陈,无心折叠,二慵也;髻鬟蓬松,无心梳理,三慵也;宝镜尘满,无心拂拭,四慵也;而日上三竿,犹然未觉光阴催人,五慵也。慵而一「任」,则其慵态已达极点。词人为何大写「慵」字,目的仍在写愁。这个「慵」字是「词眼」,使读者从人物的慵态中感到她内心深处有个愁在。

  「生怕离怀别苦」,开始切题,可是紧接着,作者又一笔宕开,「多少事,欲说还休」,万种愁情,一腔哀怨,本待在丈夫面前尽情倾吐,可是话到嘴边,又吞咽下去。词情又多了一层波折,愁苦又加重了一层。因为许多令人不快的事儿,告诉丈夫只有给他带来烦恼。因此她宁可把痛苦埋藏心底,自己折磨自己,也不愿在丈夫面前表露,真可谓用心良苦,痴情一片,难怪她会「慵怠无力」而复「容颜消瘦」了。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她先从人生的广义概括致瘦的原因:有人是因「日日花前常病酒,有人是因「万里悲秋常作客,而自己却是因为伤离惜别这种不足与旁人道的缘由。

  从「悲秋」到「休休」,是大幅度的跳跃。词人一下子从别前跳到别后,略去话别的缠绵和饯行的伤感,笔法极为精炼。「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多么深情的语言!《阳关》,即《阳关曲》。离歌唱了千千遍,终是难留,惜别之情,跃然纸上。「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把双方别后相思的感情作了极其精确的概括。武陵人,用刘晨、阮肇典故,借指心爱之人。秦楼,一称凤楼、凤台。相传春秋时有个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筑凤台以居,一夕吹箫引凤,夫妇乘凤而去。李清照化此典,既写她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也写赵明诚对其妆楼的凝望,丰富而又深刻。同时后一个典故,还暗合调名,照应题意。

  下片后半段用顶真格,使各句之间衔接紧凑,而语言节奏也相应地加快,感情的激烈程度也随之增强,使词中所写的「离怀别苦」达到了高潮。「惟有楼前流水」句中的「楼前」,是衔接上句的「秦楼」,「凝眸处」是紧接上句的「凝眸」。把它们连起来吟诵,便有一种自然的旋律推动吟诵的速度,而哀音促节便在不知不觉中搏动人们的心弦。古代写倚楼怀人的不乏佳作,却没有如李清照写得这样痴情的。她心中的「武陵人」越去越远了,人影消失在迷濛的雾霭之中,她一个人被留在「秦楼」,呆呆地倚楼凝望。她那盼望的心情,无可与语;她那凝望的眼神,无人理解。唯有楼前流水,映出她终日倚楼的身影,印下她钟情凝望的眼神。流水无知无情,怎会记住她终日凝眸的情态,这真是痴人痴语啊。词笔至此,主题似已完成了,而结尾三句又使情思荡漾无边,留有不尽意味。凝眸处,怎么会又添一段新愁呢?自从得知赵明诚出游的消息,她就产生了「新愁」,此为一段;明诚走后,洞房空设,佳人独坐,此又是「新愁」一段。从今而后,山高路远,枉自凝眸,其愁将与日俱增,愈发无从排遣了。

  这首词虽用了两个典故,但总体上未脱清照「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的格调。层层深入地渲染了离愁别念,以「慵」点染,「瘦」形容,「念」深化,「痴」烘托,逐步写出不断加深的离愁别苦,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