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第八章 中国传统外交文化——英国鬼来了(1)      


<



  怕鬼,鬼就一直来叩门!小鬼走了,大鬼来了!

  【一】英王特使出使中国

  1793年6月18日,英王特使马戛尔尼与英国公使斯当东,率领一支由5艘战舰700余人组成的庞大的外交使团,经过海上9个月的行程,终于摸到了东方第一大国的门口。使团的规模当然不小,但是比上咱郑和出航的那架势,他们还是差远了!

  英王特使此行的任务,一、祝贺乾隆老头80岁的寿辰,二、与大清帝国互派使节,并签订两国贸易协议。

  东方第一大国,与西方第一大国,在一开始就发生了误会。西方第一大国知道自己不是葡萄牙西班牙更不是荷兰那小鬼,而是堂堂的日不落大帝国,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大不列颠帝国,所以,它来与东方第一大国友谊来了;而东方第一大国,千百年来的经验告诉它,又是一个远方的蕞尔小国一心向化,前来朝贡了。朝贡的规模是如此之大,史无前例,激动得乾老头破例准许他们从天津入口,虽然入口时前头的清兵在自己的船头高挂起了“英咭唎贡使”的小旗,但东方人把客人当饭桶来招待的豪华的赐宴,让西方客人目瞪口呆:东方人太热情了!乾老头为了迎接英国特使,把每年例行的木兰行围都给取消了,他要在避暑山庄接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西方人从饭菜里看到了希望,但是随后有关拜见仪式,让东道主与远来的客人之间发生了不快。闻听拜见大清皇上还得学那荷兰人的小样儿,跪下用鼻子碰地,英王特使,这个都柏林大学三一学院毕业的研究生就不乐意了:尽可能地表示对中国皇帝的敬意,但是坚决反对去做任何把英国解释为中国的藩属国的事情。以额触地,影响他所代表的对等独立国国王的荣誉。如果非要叩头的话,他希望大清帝国派一位与他同等级别的官员,向英国国王与王后的肖像行使同样的礼节。

  大清当然不干!从来没有这么丢过人呢!

  大清官员问英特使:那你们是如何向本国国王行礼呢?

  马戛尔尼说:一足跪地,一手轻握国王手以嘴吻之。大清官员一听就麻了,算了算了,一足跪地尚可,亲皇上的手就免了,还不够麻人呢。现在咱们的官员们,都学会麻人了,不管对方是黑鬼还是白鬼,也经常地抱一抱,有的还贴个脸,麻倒!但是那时的大清帝国绝不会接受这个。

  8月13日万寿节,乾隆皇上接见了马氏一行。接见完毕,慈祥的老皇上赠赐给对方诸多礼品(原来的那群丐帮小弟图的都是这个嘛),大清官员就暗示他们:该走了。

  马戛尔尼以为事情才开头,没想到主人却宣布结束了。无奈,只好摊出了自己的鬼主意:我们国王的意思,我就不用回去了,要留在北京,为国王代表,两国间有事,我就代表英王与贵政府交涉,如果中国政府愿意派使臣到英国,我们更为欢迎,所有船只,均可由我们代办。

  英王特使这些意思,让我想起了永乐特使郑和。只不过,人家的特使是个硕士,我们的特使是个阉人。但两个特使在某些方面是类同的。那些蕞尔小国出使中国,都由郑和代为接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英王特使要接送我们大清帝国的使者。可惜一番好意,我们读不懂。

  马硕士当然不甘心就此结束,写出一个说贴来,要求贸易自由,税目公开,洋人在中国犯法,不要实行株连政策等。乾隆逐条批驳,中心意思就是:想得美!

  马氏灰溜溜地走了。马氏估计没有想到,中国史书中对他的记载,不是单膝跪地的。《清代野史》卷一《外交小史》篇《英使觐见清高宗行叩头礼》中记载:大清皇上本是可怜英夷使者,觉得他们地处荒远,不识天朝的礼制,所以特准他们不用三跪九叩,可没想到英国使者目睹天威后,吓得情不自禁地就双腿跪了下去……我觉得,对一个挨了打尚说儿子打爹的具有阿Q情结的民族来讲,这种记载确实是正常的,就是记载马氏一行在乾隆面前吓得尿了裤子,国民们也可能相信的,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嘛!

  马氏走了,1816年,英王特使阿美士德勋爵又来了,带600多鬼子。嘉庆不愧是乾隆的儿,知道英鬼子不操好心,干脆给他来个下马威:赐宴!吃大清皇上的赐宴,就得行以额叩地的谢宴礼,阿特使当然不干。特使不跪,理藩院的外交部部长和世泰又不敢据实奏报,结果,嘉庆帝在圆明园摆足了小样等着英使来拜,英使与英副使却拒绝进宫。大清皇上谁受过这等鸟气(嘉庆之后的大清皇上,一个比一个受的鸟气多,但那已是后话了),嘉庆一怒之下,驱逐阿特使一行。阿特使回到英国,给英王提供三条对付中国的办法:一、武力强迫中国据合理的条件管理贸易;二、绝对服从中国所制定的一切制度;三、根本放弃交往!

  阿特使的三条路,让我听到了历史深处的一声叹息:悲剧,在一开始就注定了!可以说,西方文化来到中国,中国先后有过五次机会,但是大清王朝没有抓住这些机会,所以,它的结局注定是悲惨的。周宁在他的《中西最初的遭遇与冲突》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制度使机会变成灾难!此话真是振聋发聩!  


创建时间:05-11-20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