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第六章 中国清官文化——如何评价清官文化与清官情结(1)      


<



  【一】清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

  不可否认,由于贪污形势严峻,导致下层人民对清官的呼唤,表现在文化上,便是清官文化。清官小说热,清官影视热,清官报刊热。包青天,海青天,于青天,青天满天飞,而且大都是古代的青天。更为滑稽的是,写清官小说的,比如张平,一个写清官小说的作家,也俨然成了清官形象代言人。他在央视的读书时间栏目里曾经说过,好多人找他诉冤呢,滑稽里透着悲凉。这,也许就是传统清官文化在现实社会里的底色!

  【二】清官文化的民本政治内涵

  清官文化里有一定的民本内涵——以民为本,爱民如子。但是这种内涵是无奈的选择。这关涉到王权的来源。王权来源于暴力,甲骨文和金文中,“王”字就是持类似斧头之类的凶器杀人的形象,法家解释为“内行刀锯,外用甲兵”。既然王权来源于暴力,那么王者必须证明自己权力的合法性,而且这种证明,会随着人类社会集体智力的增进而作适当的调节。而一个民族,如果其集体智力没有长进的话,那么其王者也用不着作过多的调节,随便换几个词儿就行了。比如君权神授,救世主等等,至不济,也要搞个“神人交配”的出生不正常来,如“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孕二十五月生黄帝”,再如“庆都与赤龙合婚,生赤帝伊祁,尧也”。但是随着一夫一妻制的确立,无父的天人感应说就不再有市场了。没想到无赖刘邦不信这个邪,愣是学那古人,也给其母弄个“蛟龙于其上”的春图来,让人不由得掩鼻。如果说天人感应乃是后人为掩饰先祖群婚杂交之耻而杜撰出来的弥缝之辞为先人遮羞的话,那刘邦的“横空出世”则是反其道而行:这个时候早不兴蛟龙一说了,那刘邦老娘身上的蛟龙当是一野男人而已!刘邦的初衷,也不是非得往老娘脸上抹黑,往老爹头上扣绿帽子,实则是太想往自己脸上贴金了:天命卓卓,我乃天子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者们对于自己王位的取得,是如何的心虚。心虚之余,不得不由神道转向道德,用道德的合法性来掩盖暴力的实质。而儒家正好非常胜任这种掩盖,它提出了一个民本思想!

  基于儒家的民本思想,后世的英明帝王也都挺会活学活用的。比如李世民,提出了一个君民水舟关系论。但是我们明白,爱民、亲民、抚民,永远都不是民主,它只是圣明的统治者对永世愚暗无知的草民们的赐福与驯养,从某个角度讲,它本身就是一种愚民政策。有时候我都想,古代的君民关系恰如现在的人类与自己的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对环境的糟蹋,相当于古时的君主对其子民的蹂躏;人类对环境的爱护,根子还是出自于对环境对人类报复力量的恐惧,而古时的民本思想,何尝不是基于君主对其子民所拥有的颠覆性力量的清醒认识呢?《尚书》里有句话:统治老百姓就像用腐朽的绳索驾驶车马一样,随时都有颠覆的危险,所以要格外小心。实质上,个体的百姓之命,在统治者眼里不外乎草芥。周成王在临终时,交待自己的后世子孙及大臣:“尔是风,惟民是草。”一句话,统治者是所向披靡的风,小老百姓是随风摇摆的小草。

  当然了,也有不把百姓视作草民的,《淮南子》里有句话说得痛快极了:夫牧民者,犹畜禽兽也!哪有牧者不爱自己家禽的道理?可是,又哪有牧者不吃自己家禽的道理?这,就是民本政治的真实内涵!这内涵决定了,清官的内涵与民治法治相去甚远,一句话,民本不是民主,顶多是个“为民作主”!

  【三】警惕清官文化

  宋明以后,清官文化大发展。不要自作多情地以为,清官文化大发展是社会的进步,相反,清官文化越发展,越说明君权制度的腐朽与官民的水火不容关系加深。统治者越是在无法继续维持统治的时候,越强调清官文化,他们希望通过彰显清官的爱民清政来修补制度之弊病,创造出一种官爱民、民拥官的假和谐来。

  愚民们无奈之余,只好呼唤清官,御用枪手们投其所好,拿清官大做文章,百姓们陶醉其中,甚至为清官的道德人品感动得泪水涟涟。

  然而,我对于清官文化,历来持有高度的警惕,这警惕甚至超过对于贪官的警惕!清官文化是统治者凶恶面目上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是统治者丑陋面目上的一层鲜红的胭脂。而清官本人,是祭台上的牺牲!这种牺牲,对无能的上帝、弱智的百姓提供了感情上的安慰,意志上的迷惑,进而也构成了本质上的愚弄!

  【四】百姓的清官情结

  有人说:跪着的人民,才期待清官!这话也可以反过来说:正由于百姓都是跪着的,不会自己为自己作主,所以才会成全清官!

  余杰说:吏治败坏的时候,清官出现。清官的所作所为实在出人意外,中国人的清官情绪,是对意外的憧憬。

  包青天的风靡,乃是子民的辛酸!

  马深说:人民对清官的感情越深厚,讴歌越热烈,法律的悲剧性也就越沉重!

  一句话,有没有清官情结是奴隶与现代公民的根本区别!


创建时间:05-11-20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