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第六章 中国清官文化——清官故事之样本:海瑞与于成龙(1)      


<



  【一】出生与教育

  海瑞(1513—1587),广东琼山(今海南琼山)人。海瑞的爹是中年得子,所以对这个孩子寄予了很高的希望,起名叫瑞,意为吉祥。取字叫汝贤,希望儿子仁、义、礼、智、贤俱备,做个大大的正人君子。1517年,海瑞的爹去世,留下十几亩薄田和一个曾经宦海却未曾富起来的家。

  海瑞的娘谢氏出身大户人家,但是28岁守寡,没有了“相夫”的福气,只好把全部精力放在“教子”上,4岁的海瑞遂成为母亲全部的寄托。所以,谢氏对海瑞管教极严,海瑞从小除了读书外,几乎没有玩过什么玩具,性格的刚强与孤僻也就难免了。

  于成龙(1617—1684),吕梁地区方山县下昔乡来堡村人。幼读诗书,读出这么个道理:“经史子集千本万卷,无非仁义礼智四字,程朱理学滚瓜烂熟,无非天理良心四字。”要做一个清官,估计这两句就够了,无需其他道德思想了。

  【二】信仰

  受母亲的影响,海瑞读的当然是孔孟圣贤之书,所以十几岁的他就立志要成为孔孟一样的圣贤,他说:“谓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欲人识其真心。率其真而终身行之,便是圣贤。”28岁时,海瑞考入当地官学——郡庠,由童生变做了生员。于是,海瑞就依了朱元璋所定的“校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当时的生员科考,竞争是很激烈的,据说是30∶1的比例,也就是说,生员中每30个人才能有1位争得参加乡试的资格。海瑞28岁做生员,屡次参加乡试,屡屡不中,而且大明当时的科考规则与明初比较起来已发生很大的变化,简单地说,明初尚可以在试卷上谈论时政,“各抒己见,任陈论国家时事”;海瑞科考时,早已是“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海瑞一肚子忠诚发挥不出来,36岁才中了举。得亏意志比较坚定,没走了范进那弯路,少挨一个嘴巴子。

  1647年,于成龙始读佛经,个人信仰遂有些三教归一了:佛、儒、道,各样都有些。概括如下:相信因果报应,讲究天理良心,提倡清心寡欲,崇尚洁己爱民,主张积极入世。

  中国传统士大夫一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为政时,奉儒;在野时,奉道。但是要不做贪官,光儒、道尚不行,如果能信佛就好了。信佛才能清心寡欲,至少不吃肉嘛,所以,做清官更有保证。

  【三】仕途起步

  海瑞中举之后,两次参加会试,奈何连连落选,这仕途怎么也起不了步。当时还有一条仕途小路——明朝的郡庠管理制度规定:凡年满30岁以上者,可以写一篇治国安邦平天下的时事文,呈于朝廷,由皇上或大臣面试,拔优录用。所以海瑞在37岁那年,呈上一篇论文,皇上批给兵部,兵部没有注意。就这样捱了好几年,哪条路都不通,海瑞无奈,只好到福建南平县做了个教谕,算是个地方干部学校之校长吧。海瑞的政治生涯就这样开始了。时为1553年,海瑞41岁。

  于成龙的仕途起点,从表面看,比海瑞要高些,好歹是个七品官。1661年,于成龙44岁,抽签抽了个广西柳州府罗城县令。这时的罗城县,环境极差,它刚于1659年被收归清政府,第一任县令被杀,第二任县令上任未到一年,跑了,至今无人上任!别人劝他算了吧,但于成龙最终还是决定赴任,家人哭谏不行,只得哭相送。我不知道于成龙怎么想的,别人挑剩下的,一般人至死不敢去的老少边穷之地,他却咬牙要去,估计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官瘾太大,一种是具有强烈的为大清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

  【四】从政之境界

  海瑞做了四年校长,效果不错。因此被提升为浙江淳安县县令,时为1558年。做了人民的父母官,当然要做得到位,海瑞说:何为知县?知县就是知一县之事也。在上面的朝廷是我的父母,在中层的各级官员是我的兄弟,下级的吏、书、里和百姓,则是我的子民。各层人事均有其道,均应该按照规矩办事。海瑞当然是按规矩办事的,而且对百姓心存爱心,打土豪,革冗吏;搞廉政,兴教育。夫人亲自做饭,仆人门前种菜,能做的都做了,能省的也都省了。做官能做到没有一己之私,境界也够可以了。

  于成龙做官的境界,就更高了,高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程度,可以说,把所有从古到今的清官提溜出来,也找不到一个能与他相提并论的。单说他上任之时的路费就没有着落。没办法,他只好置卖家产来凑。幸好那时没有火车、汽车和飞机,因为即使有他也坐不起,他也不好意思扒煤车混票什么的。长话短说,于成龙骑个瘦驴,历时三个半月,终于来到了自己要治理的地盘——罗城。在罗城转了转,总共发现六户父老乡亲。六户人家皆草屋柴门,老弱病残,上前叫门,主人见到自己未来的父母官,犹如羊羔见虎狼,惊恐万状。无奈,主仆六人只好住进了关帝庙。第二天,于成龙才找着县衙门,只见台阶上的草比人还高,中堂草屋三间,用木头架子撑着,四周没墙,瞧着像房子的样子。这时候,因水土不服,五个随从中死掉两个,跑掉两个,只丢一个——电视上大家也看到过——苏朝卿。现在的清官好歹有官费秘书,可于成龙那时,不但没有秘书,幕僚及随从还得自己倒贴钱雇佣。死去的那两个随从,其家人跑到于成龙家里要于家赔钱,于成龙的长子只好再次变卖家产,替做官的父亲还债!

  【五】任内百姓

  海瑞在淳安与兴国做知县,民间口碑极好。任满之后离去时,百姓自发组织起来欢送,海瑞几乎不得脱身,据说最后是乘夜从小路溜走的。这倒给我们一个启示,判断一个父母官是否称职,是否清廉,似乎非常简单:他任满要走的时候,百姓是否沿途相送且送得让他脱不得身。

  于成龙更甚。1662年秋,于成龙被广西布政使金光祖看中,欲留在桂林。近百名罗城老乡(由于于成龙的清廉爱民,逃亡的百姓纷纷回到罗城,所以,百姓不仅仅是原来的六户了,否则大家会纳闷儿,这百名百姓来之何处)结队到桂林,跪在署院门外“静跪示威”,那意思很明白:还我于成龙!无奈,上级领导只好放于归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者,古时的老百姓多少有些自私与苛刻,喜欢那种把自家的日子过得人不人鬼不鬼的父母官;二者,古时的百姓对于官员的任命,有一定程度的发言权,只不过发言时须沉默,加跪求!


创建时间:05-11-20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