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第六章 中国清官文化——有关“清官”的说法及来源  


<



  【一】何谓清官

  清官,古代称清吏、廉吏,汉代也叫清白吏。“清”,意味着操守上的清白。比如屈原的《楚辞·离骚》里有“伏清白以死值兮,固前圣之所厚”。古时“清”字常与浊字并用,也是这个意思,比如《晋书·王彪之传》云:“时众官见多,而迁徙每速,彪之上议曰:‘凡庸之族众,贤能之才寡,才寡于世而官多于朝,焉得不贤鄙共贯、清浊同官!’”至于“廉”,首先有“品行方正”的意思,比如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说屈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廉”还有廉洁、不贪的意思,比如中国人经常引用《后汉书·列女传》里的一句话:“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由于“清”与“廉”意思相近,所以人们干脆把“清”与“廉”合并使用——比如《汉书·王吉传》里说:吉子骏,骏子崇,“自吉到崇,世名清廉”;当然还可以分而用之——不管是清官、廉官或者是清吏、廉吏,其意味是相同的,首先是指操守上的清白,然后附会出品行方正、大公无私、清苦朴素、不贪污、不图享受等诸多美德在内的意蕴。正如古代所谓的“能吏”强调的是为官者的能力一样,所谓的“清吏”强调的只是为官者的品德。

  【二】“清官”二字何时何地出现

  其一、“查正史记载,始见于《清史稿》。”(见上海《文汇报》1978-11-25)

  其二、“彼为巨盗,我为清官。”(语出明代李贽《焚书》卷四《杂逑·因记往事》)

  其三、“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只从明府到,人信有清官。”(语出金代元好问《薛明府去思口号》)

  其四、段宝林在其《关于包公的人类学思考》中云:“从清官产生和流传的时间来看,清官一词,与包公(999—1062)关系甚大,似乎可以说是在包公清官故事流传之后而盛行的。《宋史》卷三一六记载时人称包公‘笑比黄河清’。”(见《光明日报》1999-5-6)

  其五、“子季连,字惠续,早历清官。”(语出《南史》列传第三营浦侯刘遵考传)


创建时间:05-11-20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