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6期

生死承诺

作者:陆有军




   沧桑岁月,世俗红尘。有多少真情为风雨湮没,有多少承诺随云雾飘散!
   然而究竟是什么,让他舍弃亲人的感召、都市的繁华,隐遁异乡,年复一年陪伴亡灵?
  他守着历史,历史也雕刻了他。
  
  上世纪60年代末,一个普通的名字在一夜之间传遍神州大地。
  他就是金训华。他因抢救落入洪水的国家财产、挽救战友生命而英勇牺牲,与雷锋一样,为世人敬仰。当时,“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曾发表社论,号召全国青年向金训华学习。金训华是上山下乡大潮中涌现的第一个知青英雄。那句著名的口号“国家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情再大也是小事”就此流传开来,“金训华”也被许多知青团体用作队伍名称。
  时隔数十年,现在的年轻人中已经没有几个人知道这个名字了。就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恐怕也没多少人知道,在这个名字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陈健——与金训华一同下乡的知识青年。他家住黑龙江省逊克县,现已退休。
  
  在烈士墓前许下诺言:我要陪你一辈子
  
  1969年5月29日,初中尚未毕业的我与当时许多热血青年一样,积极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告别繁华的大上海,踏上了北上黑龙江的列车。在火车上,我与金训华、金士英这对善良的兄妹相识了。我与他们兄妹俩一起被分到了黑龙江边陲小县逊克县的逊河公社双河大队。
  金训华是知识青年中的先进分子,还是革委会的常委。在我的记忆中,体格瘦小、总背着黄色书包的金训华,跟贫下中农打成一片,什么脏活儿都抢着干,什么累活儿都冲在前。他嘴里成天哼唱着革命歌曲,身上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在我们这个大队,提起金训华,没有不竖大拇指的。金训华对同志们的真挚感情,受到大家的认可,他被推选为双河大队知青排排长。在我心目中,金训华更是一位难得的好兄长,他踏实、稳重、乐于助人,我对他敬重有加。谁也没有想到,我们下乡还不到三个月,一场意外事件就改变了这一切。
  1969年8月15日,逊克县暴发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洪水。一夜之间,洪水如脱缰野马,铺天盖地地涌进逊比拉河,肆虐着两岸的大小村庄。
  接到通知,金训华立即带领上海的知识青年,和生产队社员们一起,投入到抗洪抢险的斗争中。
  当得知刚刚架设在逊比拉河畔的多根战备电线杆已被洪水冲倒,金训华立即请示大队民兵连的贾连长:“让我们上去吧!”
  得到贾连长同意后,金训华转过身对我和另一位上海知识青年管根诚说:“咱们三人去!”此时,生产队长姜延滨也带着社员跟了上来。
  当我们奔到河边时,才发现这里已没有河岸了,一百五十多根战备电线杆横七竖八地在水里泡着,有的已经被洪水卷走。
  正当大家惊慌失措之际,金训华冲我大喊一声:“陈健!跳水捞电线杆子!”
  我们跳入洪水中,拼命往前游,尽力地向电线杆靠拢。可是,洪水实在太大了。一个接一个的巨浪,毫不留情地向我们袭来。游了一会儿,我突然觉得有什么东西在水底扯我的大腿,狠命地往下拖。我知道,我们遇到了可怕的夺命漩涡。一个漩涡接着一个漩涡,将我和金训华卷在中间。我们奋力与洪水搏斗,几经沉浮,终于摆脱漩涡,仍竭力向漂浮的战备电线杆游去。
  很快,我们筋疲力尽了。这时,不会游泳的管根诚看到我们俩情况不妙,赶紧在河边大声呼救起来。民兵连的救援船闻讯,立即从远处驶来。当救援船接近我们俩时,我第一个抓住了船身,但因浑身没有了力气,手一松又落入水中。就在这性命攸关的时刻,意识已经有些模糊的我,隐隐约约地感到身后有只手在水中托举了我一下。我快速抓住了船身。待船上人七手八脚地把我拖到船上时,金训华却已被巨浪卷走,大家眼睁睁地看着他一下子消失在汹涌的漩涡里……
  18天后,一个放牛的孩子在一百多公里外的河滩上,发现了金训华的尸体。得知这一消息,我一下子惊呆了。虽然我早已有了不祥的预感,但这个噩耗还是让我半天没醒过神来。金训华大哥在紧要关头把我送上了船,让我摆脱了死神,而他自己却失去了获救的机会。是他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才让我又重新回到了这个世界上的!
  我和战友、社员们一起来到了河滩上。金训华静静地躺在那儿,右手依然保持着上举的姿势。我一下子跪倒在他身边,眼泪哗哗直流。我边哭边轻轻地将他上举的右臂理顺扶好,又慢慢地将他还圆睁着的双眼合上。河滩上哭声一片。
  下葬前,我强忍悲痛打来一桶纯净的泉水,跪在训华大哥遗体前,用毛巾一点一点地擦去他身上的泥沙。然后,我拿出了他平时最喜欢的草绿色军装,为他穿上。
  在双河大队西山坡的墓地里,我们为金训华垒起了一座新坟。我从他的黄书包里掏出了他的日记本,一页一页地撕扯着,又一页一页地燃烧着。最后,我将他写给党组织的决心书《活着就要拼命干,一生献给毛主席》点燃了,借那缓缓升空的缕缕青烟,寄托生者的哀思。
  战友和社员们离开了金训华的墓地,我仍独自跪在坟墓旁。我一个人呆到很晚才回去,作为与烈士一起经历生死考验的战友,一个决定在我心中慢慢成型:有生之年,永远陪伴英雄的亡灵,用自己的生命延续烈士的生命,完成金训华扎根边疆的遗志。临别前,我对训华大哥许了诺言:你就睡在这里吧!这辈子,我就守在你身边了!
  从那一刻起,我这个普普通通的上海知识青年,就开始了对自己承诺的坚守。这一坚守就是三十多年!这个承诺是我心底的秘密,我只对训华大哥一人说过,不会有人“监督”我。但三十多年来,我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动摇。为了鞭策自己信守诺言,我专门请人拍摄了我站在金训华墓前的照片,并在照片上写着一行字:为金训华守墓一辈子。照片被我加洗放大,陪伴我直到今天。
  每年的清明节、阴历的七月十五、金训华牺牲的8月15日以及元旦和春节,我都会风雨无阻地来到金训华的墓地祭扫。有时候,我一个人来;有时,我带着全家人来。一年五次祭扫,37年来从不间断。
  每次来,我总是坐在金训华的坟前,与他说说心里话:训华大哥,我来了!你睡得好么?你睡得安稳么?你牺牲了,我活下来了。如果没有你,我也活不到今天啊!我陈健说话是算数的,我一辈子陪伴着你!等我死了以后,我也要陪伴着你。训华大哥,你听见了么?
  
  风雪除夕夜,我一手护着祭品,一手撑地,向墓地爬去……
  
  金训华英勇献身的事迹,很快轰动了全国。上海《文汇报》和《解放日报》率先进行了报道,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黑龙江省委选派优秀作家到逊克县采访整理英雄的事迹。不久,作家郭先红根据金训华的故事创作了长篇小说,在全国发行了300万册,并被改编成电影《征途》。当时,全国还发行了一枚纪念金训华的邮票,邮票采用的是著名画家陈逸飞先生与人合作完成的水粉画。金训华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随着时间的流逝,热热闹闹的纪念和学习活动慢慢过去了。人们照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地忙碌着。或许有一天,人们甚至会忘掉金训华这个名字。可是,在边陲小城逊克县,在一个偏僻的村庄里,我的心却永远无法平静下来。逢年过节,我想起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放下手里的工作,来到金训华的墓前。我想看一看,墓周围的蒿草长高了没有,墓被牲畜践踏了没有……没有比这更让我牵肠挂肚的了。
  1970年8月,逊克县建筑工程公司招工,因为我平日里表现突出,被录用为集体工人。当我前去报到时,才知道我的工作单位在小兴安岭深处,离双河大队足有一百多公里。我立刻后悔了。相距这么远,以后再去看望训华大哥就不容易了。我想回到双河大队,回到训华大哥的身边。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