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集 驼铃丝韵

 

  穿透岁月的风,依然热如火,冷如冰,风吹沙动,多少丝绸之路上的繁华旧梦,被掩埋于沙海之中。

  号称“沙漠之舟”的驼队,在沙丘上跋涉了千百年,它们用磨断的筋骨,铺出了推动人类进步的丝绸之路。如今,一条穿越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腹地、全长522公里、堪称世界第一的沙漠公路,把昔日的艰辛旅程,变成了今日移动的风景。
 


  和田,古称于阗,曾是西域三大佛教文化中心之一,也是丝绸之路南道的要冲。

  在丝绸之路贯穿欧亚之前,一条沟通西域与中原的玉石之路,早已形成。提到和田,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和田玉。

  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裹胁了群玉之山——昆仑的美玉,在大地上蜿蜒。人们把这种得山之灵性、水之生动的玉叫仔玉,以区别从山上开采下来的山玉。

  拥有和田美玉,是中原人的渴求,穿上中原丝绸,则是西域人的梦想,丝绸、玉石的东来西往,促成了欧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繁荣。

  和田最为名贵的玉是羊脂玉,它色如凝霜,状如羊脂,是玉中极品。

  自先秦以来,玉石受到中原人的普遍推崇。古人相信玉有驱魔避邪、怡情养性的作用,因此,古墓葬里出土的玉器,大都是和田玉。

  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丝绸已成为古罗马贵族的奢侈消费品。他们想象丝是东方人从一种奇特的树叶上,梳理出来的细软绒毛。

  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的和田没有桑蚕,中原严禁桑蚕出关,和田国王就向东国公主求婚,公主出嫁时,在头发里藏起了桑蚕种子,于是和田人就开始了栽桑、养蚕的历史。此后,和田家家养蚕、户户抛梭,开始了频繁的丝绸贸易。
 


  古代的和田,因丝绸之路的畅通而繁盛一时;如今,在和田出产的艾得莱斯绸中,仿佛依然凝结着昔日辉煌的影子。

  桑蚕业的兴旺也带动了其它手工业的发展,东汉蔡伦发明的最原始的造纸技术,在今日和田的一位维吾尔老人手里,还完整地保存并延续。这就是利用桑树皮制造的桑皮纸。

  和田民谚说,“天上有多少彩云,和田就有多少花毯”。在和田出土的文物中,就有东汉时期的地毯残片,这说明和田是东方地毯的发源地。

  这种手工织毯的工艺已经延续了千余年。

  和田具有悠久的玫瑰种植历史,五月的空气里弥漫着沉醉的气息,那是玫瑰撩人的香气。姑娘们采下鲜艳的花朵,用它酿酒、制茶、做酱,让生活变得优美而甜蜜。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克里雅河冲开了大漠的荒凉,留下了小块的生命绿洲。维吾尔族克里雅人在这里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致19世纪西方探险者把他们当成了“野人部落”。

  很久以前,风沙掩埋了他们祖先的居住地,幸存者只能追寻着水源和胡杨林,在漫天的黄沙中辗转、迁徙,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奇迹。
 


  沙在眼前,家在脚下,严酷已是寻常,守候成为神话。克里雅人顺应自然、泰然独处,烤沙炊饼,哀哭出嫁,保持了非常奇特的生活习俗。

  塔克拉玛干,在西方人看来,是“死亡之海”,然而在克里雅人看来,却是“过去的家园”,在灵魂深处,他们对那片被荒沙掩埋的故土饱含思念。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丝绸之路的痕迹,有一段被掩埋的历史。

  1901年,匈牙利裔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发现了尼雅故城。被称为“沙埋的庞贝”的尼雅,是《汉书》所记的精绝国故地,在大约公元3、4世纪突然消失,留下了待解的历史之谜。
 


  近年来,我国考古学家对尼雅进行了多次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在一座墓葬中,发现了织有“王侯合婚千秋万岁宜子孙”汉字纹样的斑斓锦被,在另一座墓穴中,又发现了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字文饰的织锦护臂,引起世人瞩目。

  关于尼雅的消失,有多种猜想,多半与水源短缺、沙漠侵蚀有关,在佉(qu) 卢文文书中,记载了国王对砍伐树木的惩戒措施,这被誉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森林法。

  一系列考古发现表明,尼雅曾经是丝绸之路上国际文化的交汇点。

  丹丹乌里克,喀拉墩、圆沙……一系列被沙漠掩埋又打开的故城,至今仍是人们探寻未知文明的门径。

  塔克拉玛干沙漠到底掩埋了多少人类历史的秘密?在沙海深处,掩藏着开启古代文明的金钥匙。

  图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