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心灵游离课堂;教师缺失了什么

作者:王恩惠




  前不久,在教育教学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则教育案例:一个学生成绩不好且调皮捣蛋,平时老师对他不是横眉冷对就是置之不理。为使其他学生不受影响,老师索性把他调到最后一排,使之“躲进小楼成一统”,弃之不管,放任自流。该学生也“乐得其所”,不甘寂寞,竟然日复一日地用小刀在墙壁上挖了一个直径几厘米的洞,打通了隔壁的教室。作为一名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掩卷沉思,我心情难以平静:身在同一个屋檐下,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心灵游离课堂的“辍学”行为?这一现象的背后折射出教师施教行为的哪些缺失呢?
  
  一、缺失师生之间心灵的融通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里去。”教师的心走向学生的心,学生的心融进教师的心是教育赖以成功的心理基础,使得学生的智慧在学习中得到牖启。如果说飞流瀑布是山巅与山涧之间的桥,那么真挚的情感就是师生心灵之间的桥,只有“心桥飞架”,才有对话变通途,追求到这样一种至高境界:师生相伴相随,一同在教育天地里探索知识,陶冶情操,享受成长的快乐。只有目中有“人”、心中有意、语中有情的教师,才会时刻关注着每一位学生,善于捕捉学生细微的变化,保持心灵的沟通,平等对话,使细微的偏差得以修正。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一次公开课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此时高高举起的小手如林,而一位低头不语、十分腼腆的小女孩引起了于老师的关注。于老师在得知小女孩不想读、不敢站着读时,他兴致勃勃地走近她——弯下腰——微笑着说:“那就坐着读,于老师为你撑腰!”顿时,全班学生和听课老师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小女孩在于老师的热情鼓励和大家的掌声中,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读完了课文。于老师接着说:“不简单,如果读得再流畅些就更好了。还想读吗?”小女孩充满自信地又读了一遍,读得既流利又富有感情,大家又报以热烈的掌声。于老师和蔼地说:“现在,你敢不敢读了?”小女孩大胆地说:“敢!”于老师抚摸着小女孩的头,充满激情地对大家说:“敢,就能把书读好;敢,就能把事做好。相信你在大家的掌声中胆子会越来越大,自信心会越来越强,书会越读越好。”听课大厅里爆发出雷鸣般经久不息的掌声。于老师关爱的举止、激励的话语打开了小女孩的心门,让她找到了自信,增添了勇气。我想,于老师的这一课一定会成为小女孩成长道路上一个伟大的转折,让她终生受益。于老师看似简单、随意的言行,却蕴含着极不简单的思想和精神。
  别说是在执教公开课上,就是在常态课堂上,一般老师都不太可能去关注一位沉默不语的小女孩,而于老师去做了,做得那么入情入理、亲切自然,他用自己的心灯点亮了小女孩的心灯。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有个性的生命,关注生命就是要心走向心,只有师生心门洞开,展开心灵的对话,才会有道清理明、心空月朗的境界,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二、缺失“多把尺子”评价的理念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智能结构、潜能开发存在差异。每个孩子都有他的闪光之处,因而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不能仅用一把“分数尺子”来裁定学生的优、良、差,要善于寻找、放大学生的优点,赏识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在自身优势中发现自我价值,在教师、同伴的赏识中获得自信和力量,以此激发学生自我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现实中教师对学生的主导评价就是唯分数论英雄,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成绩不好的学生挤兑出班级群体之外,将他们看成了另类。甚至不少教师人为地在学生中间筑起形形色色的“篱笆”,将学生分为优、劣两个阵营,把所谓的“顽劣”学生打入“冷宫”。这些学生的心灵得不到慰藉,学习毫无乐趣可言,心灵渐渐游离课堂,且渐行渐远是情理之中的事了。由此,我们不难理解那个学生“不辞劳苦”以挖洞的方式去解脱心灵所受到的煎熬了。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幅漫画:第一幅图画,学生刚入校时有着不同的个性,丰富的表情,用各种不同的形状来表示,三角形、梯形、正方形等等。第二幅图画,教师汗流浃背地用一个模子对学生进行“认认真真”地重塑,不少学生被打入废品的行列。再看第三幅图画,从学校出来的时候,学生整齐划一地成了无角无棱的圆形了,表情单一,似笑非笑。不尊重学生发展规律、不以多元化的评价去看待存在差异的学生,一味地千篇一律地要求、衡量学生,其结果是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淹没了学生的潜能,甚至逼学生走向极端,这样的教育是多么悲哀啊!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优秀的学生。我们以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综合评价学生的话,将会看到另一片天地。现在已有不少学校、班级实施学习星、劳动星、卫生星、进步星、勤俭星、助人为乐星等“多星”评价学生模式,积极探索旨在尊重学生人格,尊重个体差异,分层次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共同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为学生创造思学乐学、快乐成长的宽松氛围。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在一次基础教育会议上呼吁中小学停止评选“三好学生”,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任何进步都应得到鼓励,其意义不言而喻。校园好比剧场,应让每个学生都以一定的角色积极参与其中,展示自己个性魅力,一个学生如果连群众演员的角色都当不上,那他的离场是必然的了。
  
  三、缺失问题研究的意识
  
  问题应是教师不尽之思,研究问题当是教师终身之行。课堂是教师职业生命最灿烂的地方,是学生成长的圣地,也是校本培训的实战基地。课堂的生机与魅力源自教师对自身教育思想与行为,学生个体差异、情绪、行为等诸多问题不间断地研究探索。然而,一般教师大都不喜欢“问题”二字,更不情愿潜下心来研究问题,遇到问题也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简单的“格式化”方式对待,而不是以扎实的心态去审视问题,寻找问题背后的前因后果。正因为对问题缺少对症研究,才导致更为复杂、棘手的病症接踵而至,问题的出现本应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驱动力,却成了教师无尽无休的困惑与烦恼。拥有探究意识的教师,则是以理论的视角,科学的态度去分析问题,积极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及办法,将问题视为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资源,看成促进自己专业成长、提升教育艺术的强大动力,在打开学生心结的过程中,同时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实现师生生命质量的共同提升。若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教师在学生的问题刚露端倪之时,以关爱的心态走近他,帮助其查原因,找办法,而不是简单地调位隔离,还会有如此“顽劣”的现象发生吗?同一事件在不同教育态度的教师面前,显然会呈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对学生成长产生天壤之别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抱着对学生全面发展负责的态度,强化问题研究意识,时常审视、匡正自己的偏失行为,以问题拷问自己的教育教学状态,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在问题研究和解决中,积累经验,提高能力,积聚智慧,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逐渐游刃有余,智慧通达,教育教学之路越走越天阔地广。
  学生是教师生命之所系,惟有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才能实现教师的生命价值。只爱“金凤凰”不爱“丑小鸭”不是真正地爱学生,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个学生才是真正的师爱。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让每个孩子接受教育成为现实,那么如何让学生身心相融地在学校里享受到真爱的教育,养成健全的人格则是我们基层教师理应担当起来的重任。教师有魅力,学生就会为之折服,课堂有魅力,学生就会如沐春风。教师将每个孩子纳入自己的视野,视为一座“宝藏”,以挚爱的情感、超越的智慧、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技能去开发、雕琢、打磨,永不言弃。惟有如此,才能把“学生一个也不能少”的应然要求变成真正意义上的“一个也少不了”的实然结果,和学生真心相拥,一同去追寻、领略教与学路上的美妙风景。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