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浅议教师的“职业生存哲学”

作者:朱国忠




  今天的世界是善于思考、精于策划的人的世界,惟有那些做事讲秩序、求条理、分轻重、辨价值的人,才会成功;而那些头脑关机,做事杂乱无章、不分轻重缓急的人,成功永远都和他擦肩而过。古人说:“不减求增,桎梏此生:人生减省一分,便超脱一分。……彼不求日减而求日增者,真桎梏此生哉!”这不也在提醒我们该经常做做减法吗?为了自我的优化成长,我们应该采用艾维·利排序筛选法,大力演奏“十分钟序曲”,为“专业生活”做减法。
  我们应该大力提倡一种“淘金哲学”——“精简哲学”或者“减法哲学”。每天早晨,我们都有必要花上十分钟,把一天中要做的事情写下来,理一理纷乱,分一分主次,思一思取舍,清洗芜杂,割除庸时。从而将备课、辅导、读书、写作、课题研究、课改实验等重要的方面凸显出来,并按照其对个人专业成长的重要程度标上序号。最重要的事情排在第一项认真地去完成。然后第二件、第三件……对于排号偏后类似于应酬、校外授课、编织关系这些事情都可减掉。如此,让我们的教育生活单纯些,再单纯些,以确保自己始终能瞄准自己教学实践的主战场、教育研究的主课题、专业成熟的主路径去努力,在有效清醒的自我调控中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最有价值的成长事务上,并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为了学生的完美发展,我们应该采用艾维·利排序筛选法,大力演奏“十分钟序曲”,为“全人生活”排座次。
  每天早上,我们应该花上几分钟和学生一起商量一下,当日班级重要的事务有哪些,有哪些具有成长旨趣的活动值得开展;再指导学生花几分钟想一想,当天需要坚守的有哪些品德,需要改正的有哪些习惯,需要强化的有哪些功课,需要思辨的有哪些问题,需要阅读的有哪些文章,需要写作的有哪些题目……一一排列出来,按照重要程度排出序号,完成好班级一天生活、学生一天生活的最优化自主设计。
  
  四、享用“余裕哲学”,每天总有一个游戏精神的自由时段
  
  “余裕”一词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无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它与“绰绰然”连在一起,形容做任何事情,想任何问题,都在心理上有相当大的可供自由支配的余地。可当下的教师越来越被学校周密的规划所控制,甚至暴力式地精细到教师每天生活的分分秒秒,从而使教师的人生越来越陷入严肃与掌控的深渊,人生的余裕似乎已被完全驱逐。
  值得我们警惕的是,许多管理者还把这种对教师工作的高密度安排视为合理安排,当成“有效管理”。但他们忘了,在“不留余地”这种空气的围绕里,人们的精神世界是要被挤小的。正如折花者,除尽枝叶,单留花朵,这花固然是这花,然而花枝的活气却灭尽了。当我们的学校管理让绝大多数教师失去余裕心,或不自觉地抱有了不留余地之心时,他们的心理健康恐怕就让人忧心忡忡了。我们要有健康的心态,要有不懈的创造力,就必须拥有余裕的人生情态。校园生活、学习生活大都是快节奏的,大多处在他者的掌控之下,如此情境,教师是极容易丢失自我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学会突围,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将人生的心理画面切换到余裕状态。
  “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在清洗心空上向陶渊明学习,只要“心远”必会“地自偏”,尽管“结庐在人境”,也会“无车马喧”。人人亦可拥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余裕心境,享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余裕感;在亲近自然中向莫泊桑学习,每天清晨他再忙碌也要挤出时间去登山看日出。他的成功启示我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过程便是孵化余裕心境的旅程。大自然是最好的清新剂、静心丸。“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这些不正是沉浸自然、浑然忘我后的余裕心境的自然流露吗?在劳逸结合上向老舍学习,他在“工作的时候”,“总是写了几十个字,就到院中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中再写一点,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环,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调节”。写作和养花的交替轮回,自然有益身心,滋养余裕;在从容拥抱经典上向肖川学习,一次次投入地展开余裕的阅读姿态。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心与书的交流中,飘浮动荡的心灵趋归平静,守住一份难得的纯净。我们还要在享受音画艺术中平缓心境,尤其是在舒缓高雅的音乐里,我们便可很快进入余裕的心境,在繁杂与喧闹中也可拥有心灵的余裕。
  的确,人总是在绿色的余裕中成长的,这种既具有哲学意味又具有美学意味的人生境况,能使我们多一些审美的情趣,多一些自由的想象,多一些浪漫的希冀,多一些潇洒的徜徉。
  
  五、坚守“孤独哲学”,每天都要练一回自我观心的澄静之功
  
  如果澄静就是彻底地与世隔绝,那么我们的教育生涯将注定是个悲剧。因为“任何天才都不能在孤独中得到发展。”然而,在我们整日地忙碌中,连一点保持自我、积极反思的沉静空间都不存在的话,那又将怎样呢?受制于集体的挤压,“自我”只能成为“侏儒”。没有了自我发展的绿色沉静必定是一种悲剧,教师专业成长的悲剧。
  我一直相信,教育教学,是个内在的事业,需要内在的神韵与智慧;需要我们在冷静的沉思中、客观的审视中不断地进行自我清场、自我调整。新课程赋予我们的教育生活以更多的不确定性,于是我们时常要拐弯,要爬坡,甚至还要回头。需要我们每日都要有相当的时间,能够保持内心的澄静——宁静的思考与追问,本我的寻觅与探究。思想者都处于一种澄静的生命状态。没有澄静相伴的人生是浅薄的。因为没有澄静便没有灵敏与沉潜,细腻与超越。自己的路最终还要靠自己去走。对于语文教育来说,我们只是朦胧地找到了大体的方向而已。对于自己,对于不同的班级、不可复制的孩子来说,我们无法克隆别人的课堂经营策略来应对一切。我们需要梳理本我的个别化问题,我们需要沉思,在沉思中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只有自己去澄静地思索,本我地探索,才会找到最佳的相似匹配的方案,才可能调试出最佳的教学路径,我们才能事半功倍。
  显然,练出一种不为世事所扰的陶渊明式的“澄静之功”是我们的应然选择。我们应该崇尚一种“绿色澄静”——在教师团队全面合作的基础上,自觉追寻用于守望自我的宁静的人生境界,苦心创设用于搜索自我的本真的生存方式。它指向教师的个人专业成长,对个人专业成熟具有重要的价值。作为有所追求的教师来说,应该有正确的澄静观:去除浮躁与忙碌,去除从众与功利,悦纳积极的孤独;守住澄静,感恩澄静,持续澄静,适时澄静。我们只有清心寡欲,守望自我,不为世俗所染,才能够更多地集中精力于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上,才能成就自己,成就事业。因此,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拥有一份澄静的淡泊情怀,才能为教育建起一道无形的篱笆,保持一种率真的勇气和向善的本性;时刻把关心人的成长作为教育的一种追求。澄静让我们活得更为澄明、更为厚实、更为精致、更为本我。我们的每位教师应该学会忍受,乃至学会享受澄静,习惯澄静,创造“澄明宁静”的完美生活。我们应该清淡生活,简约生活,给心灵留白,给心灵放假。如此,我们对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才能进行最精细的扫描,才能做最细腻的打磨。
  教育教学最忌讳的就是粗糙,我们要想想前进的正确方向,想想有没有更好的、更有效的方法和更好的设计。不要认为整天地忙碌就是敬业,你马不停蹄地往前冲,就会成为堂·吉诃德式的可笑而可悲的人物。该是清空我们生活的时候了。让我们少一些舞台上的表演,不要成为所谓讲座、竞赛永远的主角和耀眼的明星;不要成为万金油,好像什么事都离不开你似的。一个人的绿色生存需要恬静。为了有咀嚼生活的机会、精致生活的机会,为了不让心灵窒息,我们要为自己留一段空白,一段澄静。
  写作使人沉思。我们的澄静之旅应该是写作的长征路。每天都要写一点应该成为我们一辈子的习惯。夜深人静,冬雪纷飞,我们在灯下敲击键盘,撰写论文,是孤独的,但更是快乐的。忍住澄静的“甜”,我们与自己倾心交谈,澄静就在润物细无声中醇厚了我们教育思想的浓度,提升了我们教学生命的高度。对关键的教学事件加以定格,我们存储了发展的能源;对于成功的案例加以提升,我们丰盈了实践的智慧;对于教学的失误加以剖析,我们发现了崭新的路径。如此,我们将进入一个日臻完美的专业发展境界。有了今天的反思与梳理,明天我们就能跑得更快,跑得更轻松。
  我们应该暂忘校园,暂忘教务,喧嚷中求澄静。校园是纷繁热闹的,教育教学方面的事务也是操心不完的。我们要学会闹中取静。在静观默察、忘乎周遭中寻找自我。行走于校园,我们可以适时地保持沉思的状态,保持个人思维和价值判断的理性边界;实现一种有益的隔离,把自己的心灵和思绪安置在远离喧嚣的地方,让宁静过滤繁杂,让思索诞生真理。我们有了固定的静心独处、自我审视的时间,心路才不会被迷雾遮住。
  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必须保持一种生命的警觉。机械地工作,常常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麻木与沉醉,大大降低了工作的智慧浓度与艺术含量。所以,工作的每一天,我们都要有一段时间从喧闹与繁杂中逃离,跳出“庐山”、跃上“高层”,去审视我们的工作:前行的方向是否正确,有没有更好的行进路线?我的教育个性有没有流失?有没有陷入机械惯性式的死板运作的怪圈?我们培养的学生的身上确有真情的流露、个性的释放吗?这样,我们就可以随时明敏地清点课堂、透彻地盘点自我,不至于在忙忙碌碌、昏昏沉沉中崩溃。
  (转载自《班主任之友》小学版2008年第10期,略有删改)
  

[1]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