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班主任“出现”有讲究

作者:黄华伟




  一、勤出现
  
  当代高中生民主意识强,班主任“只说不练”难以让他们心服。只有不时地出现,才能让学生感觉到班主任总是和他们在一起,也才有可能和学生建立起亲密的关系,进而培养出深厚的感情。所谓身教重于言传就是这个道理。同时,班级工作头绪繁多且学生又在快速成长,如果不能勤字当头,就难以及时把握班级动态,有针对性地高效处理班级事务。
  
  二、短出现
  
  班主任在学生面前出现的时间不宜过长,更不可整天和学生泡在一起。
  高中生好不容易离开了父母和小学、初中老师们的“严密”陪伴,逐渐成熟的身心已经十分渴望有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由空间,但我们有些班主任工作热情很高,几乎“扑”到学生中间去,和学生打成一片,但实际效果往往并不理想,时间久了甚至会招致学生反感。
  更重要的是,这样往往也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使他们把以前养成的对教师尤其对班主任的依赖“进行到底”,这和我们培养独立有个性的社会公民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班主任不是班长,他有班主任自己要做的事,长时间陪伴学生,必然会影响自己的教学和专业成长,而且长期和这些精力旺盛的青少年相处也是很累人的事,可谓吃力不讨好。
  
  三、准出现
  
  首先,要在各个“纪律点”出现。比如到校时间、学习时间,要求学生早上7∶00到校,自己就必须提前到达,7∶01到就意义不大了。这些时间是学生一天学习生活的节奏点,踩准了,踩久了,就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守时习惯,学习也会慢慢变得紧张有序,虽然不一定每天必到,每点必踩。
  其次,要在重要活动中准时出现。比如运动会、集会,这些活动关系到集体成绩和荣誉,班主任除了进行必要的组织和指导外,更要紧的是让学生觉得你和他们是“利益共同体”,在“外人”面前最容易形成“自家人”的认同感。
  第三,在学生有困难时准时出现。除了学生身体不适时要出现并问候外,尤其要注意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出现,比如学生闹矛盾时、学习上很苦恼时、情感上有困惑时。一般说来,高中学生并不很愿意把这些“私事”向班主任倾诉并寻求帮助,但如果我们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以不让他们反感但让他们感到有益的方式“出现”时,常常会收到特别好的教育效果,有时,学生甚至会因此很感激你,虽然在你不过是“举手之劳”。
  
  四、潜出现
  
  相比较而言,这种出现比起“现身”具有少干扰、效果持久、学生容易接受等优点,是对“现身”的必要补充,能起到“虚胜实”的效果。
  较常见的比如班主任在教室后门站一站,或者在窗头看一看,不一定让学生发现,但学生们常常会感觉到班主任总是和他们在一起。
  还有一种较好用较常用的方式就是找学生个别谈话,这样对其他同学往往能起到“感染”效果。
  让学生写周记或随笔的班主任可以用笔和学生进行交流。这种经过思考后的书面“出现”显得较庄重,而且也可以避免一些不宜口头交流的话题所带来的不便。当然,在其他作业本上写一些话也能达到类似的“出现”效果。
  班主任还可以把自己关于学习、做人的想法写出来,印发给学生看,这种“出现”姿态平和、交流平等,学生对班主任的观点有较充分的思考,起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当然,班主任还要让自己“出现”在班级规章制度上,“出现”在班干部的作为上,从而达到不出现胜似出现的高级境界。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