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亦师亦友张万祥

作者:陈晓华




  写张万祥先生,心里没底。朋友写,他的徒弟写,资深记者也在写。“网星”,“青春老人”,“富有老人”,“网上收徒”,均有捷足先登了。写朋友的情谊,我觉得底气不足,有攀附意,因而颇费踌躇。加上张万祥先生为人的好,是从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他的好,是放在心上的,许多时候需要用心体会。
  先生在2003年9月,来教育在线注册,我在班主任论坛跑堂,端茶送水,洒扫门庭,一来二往,便算是认识。作为已经退休的教育专家,先生心系教育的拳拳之心,真真是赤诚可对天日。他招收学徒,培养新人,不计功利,不计个人得失。我不由不心生敬意,于是从旁协助,从中斡旋,从策划招生考试公告合同以及师生要求等,热心支持,积极参与,于是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先生首先是把自己的专著一本一本寄给我,给我精神养料,还不惜“以权谋私”,多次把我的拙文发表在他编辑的《德育研究》上。更让我感动不已的是,他居然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戴着老花眼镜阅读了我的三本拙著,并在电脑键盘上敲打下一万余字的研究文章,取名为《班主任成长的范例——陈晓华研究》。我在网上浏览着充满厚爱和期待的文字,我想象着年过花甲的老教育工作者敲击键盘的不易:不时揉揉不适的眼睛,敲敲酸痛不已的腰背,可爱可敬的张老师,我拿什么来形容你合适?是对朋友的厚望?我不敢这样奢望。是对教育的期待和引领?更不敢有这样的奢望。可事实就是如此,让人不敢相信又不得不信。
  中央教科所主办的《教育文摘周报》预约给我做一个彩色专版的介绍,其中一项是专家推荐,我见朱永新教授、李镇西老师均已经推荐了其他人士,不好再麻烦他们,再就是专家在同一个版面反复出现,也不太好,于是想到了张万祥老师,和《教育文摘周报》的汤军老师商量,没想到一拍即合。汤老师说,张老师是德育特级教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在教育在线享有极高的声望,且对你很熟悉,由他出面推荐,再合适不过。当我心怀敬意惴惴不安地向张老师请求的时候,他果然爽快答应,这确实在我意料之中,这种意料不源于它,仅仅出于对张老师那种自然的信任。更为有趣的是张老师的回复:“这是我的荣幸,保证按时完成任务!”让我感动莫名。
  广东教育研究院的王永江院长找到张万祥老师,希望张老师来广州参加广东第三届班主任工作论坛,张老师婉言推辞,却向主办方力荐我,据王永江先生口头描述,张老师可是拍着胸口担保你行,而且绝对精彩!张老师说这话的时候,与我还未见过面,仅仅是基于网络上的了解,而当时的我,最大的舞台仅仅是育才中学的讲台。张老师的这份信任,让我感动莫名。从育才中学的讲台走向社会,这艰难的一步,是张老师用心搀扶着走出来的。
  王安石有“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荫”的诗句。一棵有老轮的树,铺得下荫,结出的是智慧的果,这果里,有你有我有他;一汪深潭,护得住鱼,载得起舟,涵养出一方好水土,这水土里,有网友有徒弟也有挚友;澎湃的海,装得下暴风骤雨,容得下千古恩怨,几十年的风雨兼程,历练成今天的德高望重。有幸得到张万祥老师的引领和搀扶,在我生命的历程中,无疑是举足轻重,这份心的托付和信任,让我不敢轻言疲累,虽承载厚重,却欣然前行,像我的老师和朋友张万祥老师那样。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