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调适中学生早恋倾向或早恋行为的几个误区

作者:彭 俊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第二性征明显展现时期,其中相伴相随的早恋倾向和早恋行为成了班主任最为棘手的课题之一,也成了班主任无法有效克服的课题之一。在处理过程中,有几种常见的误区。
  
  一、“暗示早恋倾向或早恋行为的危害性”误区
  
  其一,利用早恋者自食苦果的典型材料,期待早恋者在内心作深刻的反省。其二,利用早恋学生成绩大幅度下降的案例,让早恋的学生在暗示信息中归因。其三,利用班会课集体讨论、分析早恋的原因、危害,帮助早恋学生认识到自己行为的盲目性、幼稚性。
  对于以弥补精神空虚和满足欲望为动机的学生,引发早恋往往是由于在学习上获得持续性的挫败感,因此转而以异性交往作为展示自尊的一种寄托。上述暗示方式对他们而言,取得实效相对比较困难,其关键在于教师阐释的危害都不及失去自尊来得猛烈,有时教师反复强化危害的暗示行为反而会激发他们,促使他们以继续尝试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
  对于以感情需要为动机的学生而言,其早恋往往始于缺乏足够的亲情交流。应该说该类学生中的多数,异性交往的情感是很单纯的,也没有较多杂念,甚至有时追求的是柏拉图式的纯粹精神需求。教师的上述暗示往往会激发他们对教师的反感,可能会认为教师对待情感是庸俗的,反而会激发他们深入发展情感向教师宣示他们情感的单纯。而对于其中有些相对内向的学生,暗示不当也许会引起他们怀疑自己是否存在不道德倾向,造成负罪感等负性情绪,对班主任而言,工作难度会更大。
  
  二、“尽早制止早恋倾向或者早恋行为”误区
  
  高中班主任由于承载的升学压力很大,对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效率看得很重,常采取“快刀斩乱麻”措施,应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此种方法是可以达到一定效果的。但是一旦遇到少数叛逆性极强的孩子,引发的师生矛盾、家长矛盾冲击是相当大的,如若处理不当,甚至会引起学习退避行为恶化、早恋更投入、离家出走等情形。
  实际上,那些处于朦胧状态的情感,大多数会无疾而终,给学生留下一份纯真美好的情感记忆。因此,采取故意忽略教育措施,往往能给予学生相互调适所需的相对低调的外部环境。如若教师主动出击,反而可能会强化班级舆论氛围,一方面容易激发班级整体对恋爱行为的过度关注,另一方面容易淤堵师生情感交流渠道。对于自我控制能力较强,同时又比较自我的学生,当其暂时陷入情感中,可采取故意忽略教育措施,静静观察,待其陷入情感冲突时,辅以情感和认知调适,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毕竟只有体验之切,方能感悟之彻。当然对于爱慕虚荣的学生,对于家庭情感有所缺失的学生,对于人际交往不良的学生,这种措施的实施要慎重,毕竟这类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有所不足。
  
  三、“实施情感教育便是突出性认知教育”误区
  
  许多班主任在面对早恋倾向学生时,首要的担忧往往是在学生毕业前当上“公公”或“婆婆”,这直接导致他们在进行青春期教育这一主题时,很大程度上将丰富学生的性认知作为首要突破口,其实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误区。现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丰富,他们缺乏的往往不是性知识,而是多维度理解。老师纲领式的介绍有时反而会强化学生感受性的单维度的理解,可能间接造成学生采取不合理的方式确认自己的性认知。
  在进行青春期教育时,应该给予学生一个向往美好异性交往情感的平台,给予学生感悟恋爱中蕴含的情感文化的视野。我们不妨从以下五步入手:第一步,围绕生物性行为作主题讨论:性的生物学区别是什么,性行为对生物的意义是什么。第二步,思考人之于动物,性及性行为表现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第三步,围绕人间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爱情展开探讨,细分为爱情的前提是什么、爱情的真谛是什么、恋爱的态度是什么、恋爱的目的是什么等,稍加提炼,就可促使学生将尊重、奉献、分享、责任与爱相链接,将恋爱与真诚、专一、健康、纯洁相链接。第四步,给出游戏型、功利型、随意型的爱情行为案例,激发学生探讨其中的利弊,重点围绕部分学生举出的利,采取抽丝剥茧的方式,引领学生体悟情感与功利的不协调性,体悟情感与责任的相伴相随性,体悟性只是情感美的一个方面而已。第五步,将上述情感要素推向美学境界,激励学生讨论,主题体现在“情感之美要推向最高境界,自己应该如何调节”,借此提炼出情感之美建立在人生任一个阶段中的健康、真诚之上,建立在人生任一阶段中提升自己、学会爱自己、学会爱他人的体验之中;提炼出情感之美践诺于人生任一阶段的信任和尊重,践诺于人生任一阶段的分享和尊重。上述五步的核心在于围绕性认知,丰富思维体验,重视情感感悟,最终在教师的帮助下,构建健康的爱情观和情感观。
  
  四、“关注早恋倾向和早恋行为发生前胜于发生后”误区
  
  班主任普遍热衷于关注如何将早恋扼制于萌芽状态,即使问题出现后,关注也以行为终止为临界。其实,一些早恋行为带来的心理负性情绪如果不及时调适,可能对学生成长危害更大,特别是由于失恋带来的某些挫败感。此种情况下需要着重关注两类学生,一类是人生信念迷失,心理上出现比较严重的失衡,常见于家庭教育情感有所缺失的学生与学业、人际交往都有挫败感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关键不在于围绕早恋进行教育引导,而应该回归其日常生活,注意详细分析他们生活成长的经历素材,为在情感上接近学生寻找交融点,也就是探究促进师生情感交流的支撑点,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计划帮助他们调适学业和生活上的困境,一言以概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另一类是“三困生”,即学业困难、思想品德转化困难、行为习惯转化困难学生,一旦处于失恋状态,很容易引发一些攻击性行为。这类学生也是班主任最为头痛的群体。避免这类学生产生过激表现,只有一条路可行,那就是要在平时以言行去感染他们,让他们“信其言,亲其师”。并且注意通过设置各种班级辅导小组,密切关注该类学生,毕竟这类学生情绪积压到了一定程度,容易失去控制。
  早恋倾向和早恋行为的落脚点在于情感,难免存在多种多样的状态,因此对于沉浸其中的学生,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刀切,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要我们从真正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相信会留给学生一份值得回味的人生经历和美好回忆。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