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2007年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理论研究进展综述

作者:王立华




  2007年是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改革的重要一年。在这一形势背景下,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理论研究出现了许多鲜明而独特的内涵。自从1942年正式设立“班主任”这一岗位以来,我国关于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理论研究的实践层次与理论水平在2007年达到了历史新高。
  
  一、对理论研究的空前重视
  
  (一)专业平台的探讨力求更系统、更科学
  作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理论研究的专业平台,《班主任之友》与《班主任》都从栏目设置上进行了调整。《班主任之友》从整体上分为“教之思”(侧重基本理论的探讨)“教之行”(侧重实践经验的总结)“教之趣”(侧重工作情趣的挖掘)三大栏目,每个栏目下面又分出一些子栏目。这种设计,使对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理性思考、实践经验的提升、工作情趣的展现等三个范畴在逻辑上完整地联为一体。《班主任》按照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体现形式系统地分为“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指导”等近20个栏目,全面推介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理论研究的新成果,体现了理论研究要完全地反映事物本质的本真要求。
  (二)教育类权威报刊以专辑、专栏或专版的形式给予关注
  2007年,一些教育类权威报刊对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理论研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纷纷出专辑、辟专版、设专栏予以探讨,有些报刊还专门针对一些热点问题、现象设专栏,刊登观点不一致的文章进行争鸣。如《人民教育》在第15~16期推出了“班主任工作策略”专辑,分“理念篇”“班级篇”“艺术篇”“师爱篇”介绍了安徽省安庆市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实践经验;《中国教师报》《德育报》《现代教育导报》分别设立了“班级在线”“您好,班主任”“班主任”版;《中国德育》在第9期推出了《班主任专业化制度建设的校本实践》等几篇文章对“班主任专业化”给予了关注;《上海教育科研》在第11期设“专题探讨”栏目,推出了《班主任——一种事业的追求》《班主任的尴尬使命》等观点各有侧重的一组文章。
  (三)基本原理研究热再度兴起
  基本原理研究热最早出现在国内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理论的移植、草创时期。2007年,一些理论工作者对基本原理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关于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出现缘由。学校教育制度与学校状况导致学生行为管理与个别指导的真空,从而促生了学生行为管理与指导责任制;在级任教师制、指导制、导师制等制度的沿革后,国内设立了班主任这一岗位(陈桂生:《班主任制》,《上海教育科研》第11期)。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是国内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产物,出现和存在都有其历史条件。
  关于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功能定位。对于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功能,2007年的理论研究给予了重新认定。(1)强调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教育部陈小娅副部长在《人民教育》发文指出,中小学班主任的素质如何,他们开展工作的效果如何,关系到整个中小学教育的质量,关系到中小学教育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因此,怎么强调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都不过分(陈小娅:《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提高班主任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人民教育》第23期)。(2)班主任工作是中小学的主业。“做班主任和授课一样都是中小学的主业”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命题,是由教育的本质决定的,既有严肃的科学性,又有现实的针对性(魏永田:《班主任工作是中小学的主业》,《天津教育》第5期)。(3)班主任是素质教育最前沿的实施者。“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学校千头万绪的工作,都需要班主任点点滴滴地去贯彻和完成(冯心怡等:《班主任:说爱,不容易》,中国教育报,2007年1月22日)。
  关于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规划。班级的性别文化、和谐班级建设、学生教育本土化等新领域的研究成果在2007年不断见诸报端。有论者认为,班级环境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的整体系统,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应从班级人际环境的创设、班级情感环境的创设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田友谊:《中小学班级环境与学生创造力培养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第2期〕。有论者认为,整体网分析可以描述网络成员的整体性关系及他们的社会结构,是研究学生人际关系并据此对其进行关系管理的最新范式(高中建等:《整体网分析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基于一个案例的解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第7期)。
  关于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推进策略。2007年,论者对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推进策略有了新的关注视点。(1)用教育智慧推进日常工作。由于新问题、新现象不断出现,而日常工作又烦琐、细致,需要班主任的教育智慧的生成,如有论者在《班主任实践智慧操练》中列举了一些日常工作的常规内容,设计了近十种闪烁智慧光芒的解决策略、方法。(陈爱苾:《班主任实践智慧操练》,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2)班主任工作信息化的建设。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多媒体等多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大规模走进班主任的视野。2007年的探讨还对班级博客的运用给予了足够关注,认为班主任应使博客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实现家校配合的中介、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园地(袁孝保等:《校园博客:班主任工作的新伙伴》,《中国教育学刊》第3期)。
  关于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发展方向。2007年的理论研究对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发展方向做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价值判断。(1)随着班级管理性质的转变,可以拓展这些研究领域:个体在班级中的发展机制、班级形态和班级发展机制、学生发展需要和班级教育改革、学校系统变革结合起来(李伟胜:《试析教育管理学视角的班级研究》,《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第1期)。(2)班级设置生态化要求越来越高,班级教育的组织形式日趋多样化,班主任工作的水平要求日趋专业化,班主任工作的内容日趋多元化,班主任工作的方式日趋信息化(王立华:《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历史考察与当代发展》,《当代教育科学》第5~6期)。(3)教育和社会高度进步、发达的时候,必将是班主任使命终结的时刻(王培峰:《班主任的尴尬使命》,《上海教育科研》第11期)。
  (四)著书立说的潮流涌起,理论著作大量涌现
  2007年,新出版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研究方向的理论书籍大量涌现,笔者在2008年1月6日用百度搜索引擎,先后输入“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理论”“出版社”“2007”等关键词,找到了约11万条信息。这些理论书籍有的侧重于纯粹的理论建构,有的侧重于实践经验的提升。在这些理论著作中,结合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培训热的需求,出现了大量的冠以“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教材”字样的著作,如《今天,怎样做班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分学段编写)、《初中班主任工作精彩案例》(开明出版社,唐为民等编)。
  
  二、理论探讨新领域的不同层次的涉及
  
  (一)对和谐班级建设的初步理解
  2007年的理论研究认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构建和谐班级,是中小学班级建设的新追求。(1)缘由分析。构建和谐班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和和谐社区的建设(傅兆兰:《和谐班级:班级管理新追求》,南京师范大学)。(2)内涵探讨。和谐班级是学生个体和谐、生生和谐、师生和谐与环境和谐的班级,具有团结互助、管理民主、平等公正、纪律严明、充满活力、环境整洁等特征(傅兆兰:《和谐班级:班级管理新追求》,南京师范大学)。(3)策略打造。宏观上,班主任在建设和谐班级中的作用需要重新定位(曹流咏:《构建平安和谐校园中班主任的作用》,《甘肃教育》第14期);中观上,要靠制度创建和谐的班级,使班级管理真正规范化、经常化、科学化(王顺双:《构建和谐班级制度的理性要求》,《班主任之友》第4期);微观上,要从和谐的师生关系建构、高雅的教育生态环境营造等具体工作中构建和谐班级(武正尚:《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班级》,《宿州教育学院学报》第3期)。这些理论文字大多是由和谐社会理论演绎而来的理论假设,其研究缺乏严密、科学的规范程序,其稳定性和解释性有待验证。
  

[2] [3]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