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步步为营,走向成功

作者:熊华生




  一、突破时机趋向成熟
  
  素质教育面临着突破。几十年来我们一直苦苦追求的那种目标有望实现: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课,学校间的不正当升学竞争得到有效治理,学校的作息时间和作业总量趋向合理。这种突破必然会到来,快则两三年,慢则七八年。
  这种判断是基于我国的经济、社会、教育等方面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积极变革。
  1.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费教育消除了中小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经济动因
  现在义务教育经费完全由政府提供,不用向家长收费,也不允许向家长收费,这样就切断了钱分交换的链条。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内驱力就大大降低。
  2.关注教育公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渐成气候
  在建设和谐社会、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新的社会背景下,新《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之间差距缩小,必然会减缓升学竞争的压力。
  3.教育就学机会总量短缺将会成为历史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总量短缺的现象有望消失,对于素质教育的推行也是一件大好事。
  4.社会结构、价值观念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医保、社会最低保障制度将逐步完善,更多的人能过上体面的、正常的生活,这将大大减缓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焦虑,从而降低升学竞争的强度。
  同时,社会的价值观也更为多样化、多元化,从长期来看,家长对于子女生活质量会更关注,有更多的家长会珍视童年幸福,那种不顾一切地追求分数的家长数量会减少。家长的教育需求更多样,更有弹性,也更合理,必将对学校活动产生深远影响,改变教育的面貌。
  突破是必然的。本文所强调的是,这种突破还存在着两种不确定性。一是这种突破时间是否被人为延迟。经济条件、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等都已具备,但因教育治理跟不上时代要求,突破也会被人为地延后几年。
  第二种不确定性是,突破后的教育状况是否令人满意。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出现韩国、中国台湾那种状况,学校升学竞争控制住了,但升学竞争由校内转移到校外,也就是说,学校与教师解脱了,但家长和儿童仍在受难;学校恢复了正常秩序,但儿童的生存境遇未有实质性的改变。
  本文的任务就是探讨如何让这两个不确定性朝积极方向发展。
  
  二、素质教育两件事
  
  素质教育有两件事,一件是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制止违法违规行为、恢复正常教育秩序,另一件是在此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人把前者称之为“破”,把后者称之为“立”。
  素质教育提出后,内容在不断地丰富,主题在不断地变化,花样在不断地翻新,成功教育、愉快教育、创新教育、新课改等等都先后被推出。与此同时,“破”总是那样几条,而且都是难啃的“老骨头”,难以吸引人的眼球。正是由于素质教育的“立”的内容令人眼花缭乱,抢夺了人们的注意力,“破”的地位相应在下降,实质上受到了忽视和冷落。
  正与主流的认识相反,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破”,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制止违法违规行为、恢复正常教育秩序应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理由有四:
  一、素质教育起源于“破”。当时的设想是,通过“立”来促进“破”,创立一个素质教育来代替“应试教育”,用新模式驱赶“坏东西”。
  二、“破”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不正当的升学竞争是横在素质教育跑道上的绊脚石,不搬走它,任何教育改革都不会真正成功。
  三、“破”还是素质教育成功的标志。素质教育推行了十多年,在新课改、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突破,但由于在制止不正当的升学竞争上收效不大,“破”的任务没有完成,我们就不能理直气壮地宣布说素质教育有重大突破。
  四、当前中国基础教育最突出问题是“破”。国家间中小学生素质的比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研究结论为大家所公认,但中国学生在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取得佳绩,国内外对中国中小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的好评,至少可说明中国中小学生有长处。当然,中国中小学生素质确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在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确实有待于提高,但学生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任何一个国家都应当重视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我国基础教育达到目前这样的成绩(并不是没有成绩),中小学生有这样的素质,我们付出的代价太大。
  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破”的解决时机基本成熟的情况下,一定要重新聚集火力,争取有所突破。
  之所以要区分“破”与“立”的问题,除了要指出“破”相对而言受到忽视外,还有一个更重要原因,那就是对“破”的工作性质缺乏认识,采用了错误的“破”的方式。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纠正片面升学率倾向,制止不正当升学竞争行为,减轻中小学学业负担当作一个教育教学问题,以为通过端正教育观念,编制新的课程,采用先进的教育方法,选择科学的评价方法,提高教师的素质,就能解决“破”的问题。这种看法把“破”主要当作一个观念与技术问题,以为“破”的关键在于学校与教师。这种由教育官员主导的思维模式事实上被证明是错误的。把“破”当作教育教学问题,把“破”的希望寄托在教育观念变革、课程与评价方法改革、教师素质提高上的思路,过去行不通,将来也行不通。
  明确“破”是一个治理问题,将推动“破”的思路变革。一是工作的重点要从具体的教学问题转到儿童权益的保护问题,通过制度创新,确保儿童的休息权、自主活动权、参与权得到保护。二是要明确责任。制止不正当升学竞争,维护正常教育秩序,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这主要是政府的事。为素质教育创造好的制度环境是政府不可推卸的“硬”任务。素质教育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政府的责任心和教育治理的水平,政府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三、树立可实现的目标
  
  在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有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就是把素质教育目标定得过高,造成高不可攀,禁止根本禁止不了的东西,长此以往,素质教育就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在广大的家长、教师、学生心中更是演变为一件令人厌恶的形式主义的官样文章。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要区分素质教育长远目标和近期突破目标,分清理想层面和现实层面,做到心有远大理想,又立足于现实。
  我以为素质教育近期突破目标是:在整个社会升学竞争仍很激烈的情况下,成功制止住学校间的恶性升学竞争,恢复学校正常教育秩序,把学校建设成适合儿童生长的地方,给儿童留下比较充足的睡眠、休息和自主活动时间。
  在确立近期目标时,一定要知道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做现阶段条件允许我们做的事,不去从事根本不能完成的事。把制止学校的不正当升学竞争列为现阶段的主攻目标,而把制止家庭和社会不正当升学竞争放在下一步,因为我们还不具备控制后者的能力;反不正当升学竞争,但不笼统地反升学竞争,因为后者本身具备合理性,也根本反不了;反对以考试为唯一的评价手段,但不笼统反对考试,因为考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检测学生素质的手段,具备许多优点;反对无限度挤占学生的休息、娱乐和自主活动时间,但不限制学生的在校时间,因为把学生赶出校园并不能保证学生享有自主活动的时间;规范学校节假日补课行为,反对无节制的补课,但不禁止学校补课,因为禁止学校补课将带来校外补习班的泛滥,后果更严重。
  素质教育渴望成功,渴望一件件可看得见的成功。只有成功,才能帮助学生、家长、教师,特别是政府官员,重新树立素质教育必胜的信心。
  
  四、分数与时间:构建平衡的绩效评价体系
  

[2] [3]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