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校园欺侮行为评析

作者:夏心军




  一、引言
  
  校园欺侮行为一直是屡禁不止的顽疾,如何从学校实际出发,减少校园内欺侮行为的发生是教育者关注的话题。
  所谓校园欺侮是指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作掩护,利用学龄、身体、地位等资源优势,对弱势学生肢体、心理实施反复、故意的暴力侵犯,使对方产生畏惧而获取自己某种欲求的行为。这种行为具有明显的挑衅倾向。根据欺侮行为存在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肢体性欺侮。是指欺侮者对受欺侮者从身体上进行暴力侵害,使其屈服并服从自己的意志的行为。此类欺侮行为主要发生在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身体强悍的学生对身体瘦弱的学生,主要的原因是力量悬殊,被欺侮者容易屈服。肢体性欺侮往往会对受欺侮者造成身体上的伤害,甚至产生永久性损伤。
  语言性欺侮。是指欺侮者对受欺侮者通过语言进行谩骂、挖苦、取乐,使被欺侮者感到委屈苦恼,影响其身心发展的行为。此类行为主要发生在低年级和女生群体中,欺侮者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或自身的影响力对被欺侮者进行人身攻击,以达到对受欺侮者的羞辱,使得受欺侮者在语言上处于弱势无还手之力。语言性欺侮往往会使受欺侮者产生语言性障碍,对人际交流产生惧怕、怀疑。
  间接性欺侮。是指欺侮者采用诽谤、散布谣言、冷落等多种方式对受欺侮者进行有效的攻击行为。这种欺侮行为主要发生在力量相当的学生个体中,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非针对性,往往通过一系列非直接的方式对受欺侮者施加负面影响,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伤害,使其心力交瘁并无可奈何。这种欺侮实际上对学生的心理以及人际关系都会产生负面影响,由于经常受到攻击和消极评价,久而久之受害者会被视为无用的人,应该受到孤立和蔑视,最终导致被欺侮者性格孤僻人格扭曲。
  歧视性欺侮。是指有一定资源优势的学生利用自己的优势来攻击受欺侮者的缺陷,使其被冷落或孤立的攻击行为。这种欺侮行为有一定的群体性,特别是现代学校建制日趋集中,乡村的孩子逐步进入城镇学校,有些城镇孩子凭借地缘优势,从语言、衣着、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挖苦、嘲笑,使得被欺侮者感到心理压力。还有就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差生”的冷落,甚至在有的学生群体里,“优生”与“差生”不相互交流,使得“差生”有一种强烈的挫折感。
  
  二、校园欺侮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分析
  
  校园欺侮行为的发生既有内因,也有外因,不仅受学校、家庭原因的影响,还受社会文化的影响:
  社会的不良文化。学生对五彩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想方设法去探究、尝试、体验,但社会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富有感官刺激的场景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引发他们刻意模仿。有心理学家就将校园暴力归罪于大众传媒及大众文化的影响。
  学校的教育疏漏。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或纪律过于苛刻,是导致欺侮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学习时间长,课程多,难度大,会造成学生身心疲惫,产生紧张、压抑心理。一些学生在学习竞争中长期处于劣势,不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还有可能受到方方面面的歧视。有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的欺侮行为是在学校里参与竞争和追求成绩的结果,有些学生的攻击行为是因为他们在学校里遇到了挫折与失败(如学习成绩差等)而产生的一种反抗性的恶性反应。对校园欺侮现象,有不少的老师总是以一种传统的教育思维来定位,认为仅仅是学生之间的小摩擦,不需要小题大做,导致学生对欺侮行为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校园无人监管或缺乏监管,使得欺侮者有了可乘之机。研究表明,操场是发生欺侮行为最多的场所,其次是食堂以及没有教师的教室和上学放学的路上,在这些场所对受欺侮者进行欺侮,具有很大的隐蔽性。
  家庭的教育失衡。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欺侮行为较多的学生常来自崇尚权威型、溺爱型或放纵型家庭。在权威型家庭中父母往往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诱发较强的权力欲、控制感或产生自卑、压抑等消极情感。而后两种家庭的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会无所顾忌、我行我素,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一种成为“核心”的欲望,从而对他人施压。
  学生非正式团体的价值取向。学生非正式团体是学生中一种松散的学生结合体,由于这种学生团体具有共同的信念,其成员的价值取向基本一致,对“自己人”和“外人”区分明显,对于同伴的行为有一定的认同性,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问题的辨别产生偏离。非正式团体中还存在“刑事犯罪的亚文化”,如同学之间称呼绰号,用他们自己发明的一套语言方式进行交流等,导致学生在这样的团体中对欺侮行为产生错误认识。
  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偏执。有学生对擅长“武力征服”的同学欣赏有加,对“力量”的崇拜到了极致,并积极模仿。有学生由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以及同学之间的比较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心理落差较大,产生失落感,自我价值感偏低,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妄自菲薄,导致在同学关系建设中总是处于劣势。而有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的处境始终耿耿于怀,总想找一个发泄的突破口,通过欺侮他人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校园欺侮行为的危害性
  
  欺侮行为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导致被欺侮学生产生不良心理倾向。受欺侮者易在心理上发生一些变化。首先,惧怕校园。校园对于那些受欺侮者来说就是受难所,每天进入校门如临深渊,而欺侮者的骄横以及旁观者的漠然,使得受欺侮者从心理上产生“校园畏惧”,甚至出现逃学现象。其次,对人际关系过于敏感。受欺侮者在同学关系上缺乏自信,并对同学关系产生怀疑,认为别人的任何言行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攻击性,不善于提出自己的主张,特别是不能有效地应对他人的攻击,在人际关系上表现出较强的不安倾向。第三,对不良势力会产生依赖。受欺侮者面对欺侮总会想方设法寻求更强势力的保护,甚至会产生依赖。
  导致欺侮者产生不良心理倾向。首先,欺侮者将自己的这种以强欺弱的行为看成是一种正当行为。由于欺侮者在长期的欺侮过程中,不断获得精神和物质的满足,他们会对自己的这种错误行为认识产生歪曲,认为这是一种“力量”较量的结果,是无可厚非的。其次,长期的征服会使欺侮者的欲望不断扩张。欺侮者的欺侮行为每每得逞,心理上对物质、精神的占有欲望也会不断膨胀,久而久之,将可能使得欺侮者逐步从言行欺侮走向犯罪道路,这是十分可悲的。
  导致校园育人环境遭到破坏。首先,校园文化设施功能的异化。校园文化设施是对学生的身心产生一定教育影响的物化形态。欺侮行为的发生,使校园成为一种发泄场所,异化了校园文化设施的教育功能。其次,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欺侮者认为学校是避难所,而受欺侮者则认为学校是灾难地,如果欺侮行为得不到制止,学生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会放弃自己的权利,对那些欺侮者屈服,并有可能参与到欺侮行为中去。第三,会导致学生非正式团体发展危机。那些学生非正式团体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处于上风,正气得不到应有的伸张,甚至会出现有的学生为了寻求保护伞,想方设法投靠老师,并利用老师资源优势扩张自己的势力,形成反教育的团体。
  导致整体道德水平降低。欺侮行为会降低青少年道德水平。首先,道德认识不良。青少年欺侮行为屡禁不止使得学生形成不良心理倾向,他们或对道德标准不屑一顾,对道德行为规范不加理睬,或模糊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的界限,形成认识偏差。其次,道德情感异化。道德情感是人们对道德原则和规范产生的情绪上的认同、共鸣,是对道德理想、道德构建的向往之情。欺侮者从欺侮他人中获得一种情感的满足,感到“好玩”或“没感觉”,表现出冷漠,道德情感产生异化。第三,道德行为偏向。尤其是直接的肢体欺侮行为放任下去的话,会导致违法犯罪。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