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谈谈处分的目的

作者:何义勇




  处分学生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教育学生。我们先看一个故事。
  在一所管理严格的学校里,一个平常就很调皮的学生,一连四天没到校,学校和家长到处寻找,就是找不到。学校立即召开了校务会议,决定开除这个学生。第五天,这个学生来学校上课了。原来他有一个社会上的拜把兄弟受了伤,被送到医院治疗,他在病榻旁边陪伴了四天。
  教导主任叫来学生和家长,说道:“按规定,旷课超过三天,要以开除论处。你连续旷课四天,本应该立即开除,但是学校考虑到你的前途,决定以自动退学的方式处理,让你有转学的机会。但是现在是学期中,如果现在退学,没有学校可以转,所以学校同意你父母的请求,让你留到学期结束。但是你要写一个保证书,保证在校期间,不再有任何违反校规的行为,否则学校将立即开除你,你也绝无异议。”学生轻松地瞄着地板,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看到教导主任拿出笔纸,他瞥了一眼,就把眼睛瞄向墙上的挂钟,不理不睬。他父亲又气又怒,冲着学生吼道:“你这孩子什么态度,没听到教导主任的话吗?教导主任这么宽宏大量,你不知道感谢还这个样子。我生你这个孩子有什么用……”在一旁的妈妈,流着泪走到学生面前,跪了下去:“你这孩子,这时候还耍什么性子!快跟教导主任说对不起啊。把保证书写好,妈妈求你了。”教导主任赶紧挽住她,学生也赶忙上前,顺势就拿起桌上的笔和纸,草草写了保证书。
  学生的班主任在一旁,看着发生的这一切,看出学生巴不得从此不必再到学校上课,若是现在就退学或被开除,可是正中下怀。
  下课后,班主任把学生叫到花圃边的草地上。这个班主任平时虽然严厉,但是很开明,深得学生的好感和拥戴。班主任沉默了一下,好让学生有个心理准备,然后问学生:“你知道谁要处分你吗?”学生想都不想,脱口而出:“教导主任。”班主任一听就知道,学生心中对教导主任有一股怨气,就直视学生,一个字一个字地说:“你错了,要你退学的不是教导主任,是我,是你的班主任要你退学的。”
  学生本来看着地上的眼睛,一下转到班主任身上,脸上透着惊讶和猜疑,他想不到班主任会这样说,更想不到为什么是班主任让他退学。但是退学已经是事实,谁让他退学的都一样。
  班主任等学生心情回复平静后,又问了他一个问题:“你知道为什么我要你退学吗?”学生望着地上,毫无表情地回答:“我不应该去看朋友。”
  班主任感到学生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接着又问:“如果你的朋友可能会死去,你应不应该去照顾他呢?”
  学生一下被这个问题卡住了。如果说应该去,班主任就不应该让自己退学;如果说不应该去,那就显得自己不讲义气。想了很久,最后学生找到一个逃避问题的办法,回答班主任说:“我的朋友不会死。”
  班主任知道学生被这个问题难住了,就继续用假设法问学生:“假如你不去照顾你的朋友,他就会因此死亡的话,你应不应该去照顾他呢?”
  这下把学生逼到了角落,无法逃避了。学生陷入了思考。过了很久,学生显得很谨慎,很小心,轻声回答:“应该。”
  班主任接下去问另外一个问题:“对啊!我也觉得应该。既然你应该去照顾你的朋友,那为什么学校要处分你呢?”
  经过前面的思考,学生迷惑的眼神,逐渐明朗起来,但是这个问题仍然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学生又是一番思考,几分钟后,学生突然把头一抬,回答说:“我没有请假。”
  班主任一听,满意地笑了,说:“对了。因为你没有事先请假。为什么不事先请假呢?如果你事先告诉我,我不但会批假,而且会与你商量,有没有其他的既不影响你,又能照顾朋友的方法。”
  学生现在完全轻松了,一下子如拨云见日一样,心情晴朗起来。
  但是事情还没有结束,因为学生还不知道学校让他退学的意义,所以班主任接着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让你退学吗?我告诉你,当你离开了这所学校,所有有关你的记录,将只到校门口,不出校外。在新的学校你就是白纸一张,所有的老师都对你没有成见。到了新的学校,你务必要多做好事,大小好事都做,只要你做了一百件好事,偶尔犯了一点错误,人家的评语会是:你是个好学生,只是一时糊涂罢了。你仍然是个好学生。”停了一下,班主任接着又说:“出于这些考虑,我觉得退学是你最好的选择,希望你好自为之。”
  学生听完班主任的话,脸上现出坚定的表情说:“谢谢老师。”
  后来这个学生顺利转学,毕业后顺利从商,也取得了一番成就。
  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中发现: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使用处分的手段,如果只是基于处理学生一个不当的行为,那对学校、对班级、对学生个人都没有好处。如果对学生的处分不能让学生明是非、辨善恶,学生以为只是因为自己的某一个行为违反了规定就被给予处分,处分就成了报复性惩罚,这样容易形成教育误区,从而产生隐患。进行处分之前,重要的是让被处分的人,确实明白是非善恶的道理,也要让其他人明白该如何做。
  举一个常见的例子,在进出校门需要凭证的情况下,学生中经常会出现冒用校牌的问题。如果抓到冒用的学生,就给予处分,学生只会认为是小题大做。管理人员应该让学生明白:处分冒用校牌,其实处分的是不讲诚信。管理人员应该指出,当事人诚信上的缺失会成为人生的绊脚石,并指出在这个事情上,如何才能做到不失诚信:只要在门卫处报备,过后拿校牌来核实就可以了。更进一步,还要让其他学生了解,碰到类似的问题,重要的是不能丢失诚信,这才真正达到处分的目的。
  在班级管理中运用处分手段,原则就是一条:“人是不可以被处分的,只有不正确的观念才是被处分的对象。”处分面对的不是做错事情的某一位学生,而是全体学生。通过处分,使所有学生明晰自己的价值观,从而不断地对自己的想法、行为进行修正,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