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让德育在对话中焕发生命活力

作者:袁锦明




  问题:“灌输式德育”——忽视生命的存在
  
  现代德育过于倚重知识灌输,以及纪律控制和规训,从而不可避免地降低了德育的实效性,“灌输式德育”也陷入重重的矛盾和困境之中。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时刻在我们周围向我们展开生命的叙述,寻求我们的对话和理解。我们本应认真去聆听这种叙述,但事实上我们却时时压抑了它,“在德育过程中,我们说得太多,听得太少,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我们不断地说,不断地以命令、指定的方式宣称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而忽视了理解和对话才是构成师生关系的基础,忽视了平等对话才有可能真正激起学生的道德智慧。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归根到底是教师对控制的需要和恐惧感。正是教师的这种恐惧感关闭了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大门,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校德育活动的师生交往性质,道德的话语权完全被老师所垄断,学生做出自我道德选择的权利被剥夺。可以设想,在高控制、高权威的条件下,学生的精神、情感、态度、价值与尊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学生成为有待加工的产品和任人摆布的工具,学生的道德生命被我们教师无情地扼杀了。
  
  认识:“对话式德育”——呵护生命的成长
  
  德国思想家马丁·布伯曾经考察过人类关系的两种基本模式:“我——你”和“我——它”关系。他认为在某种关系中所持的态度直接影响交往。“我——它”态度的特点是敷衍、不公平和利用。“它”成了“物”,强调的重点在于交往者的信息,而不是在听众本身,交往者的目的是强制和命令听众。“我——你”态度的特点则是开放、尊重和相互性。对话使师生面对面地相遇,每一方都把另一方看作是与自己“交谈”的“你”,而不是把对方看作是一个对象。“我——你”的师生关系强调双方真正的平等、沟通和理解,强调对“对方”的“敞开”和“接纳”,把对方作为“你”而交往。在“我——你”关系中,教师把学生看作是完整的人,而不是一系列的属性或需要的单纯集合。因此只有在理解和对话建立的“我——你”师生关系中,学生的精神才能获得整体性,道德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现代交往实践观认为,交往实践结构是由“主体——客体”与“主体——主体”统一构成的整体,即“主体——客体——主体”结构。在道德教育领域中,交往的主要形态表现为德育对话,其结构也相应地表现为“主体(教师)——文本(德育素材)——主体(学生)”三者之间的交流关系。在德育实践中,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方面,但为了保证对话的质量与顺利进行,教师和学生都要对德育文本(德育课程、教材或相应素材)进行深入的理解,我们把教师和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也看成是一个对话过程。这样,我们根据场域理论,把合理的德育过程解析为“对话源——对话流——对话场”结构,以区别于传统的灌输、规训的德育模式。“对话式德育”认为,教师、学生(多个学生)、文本(课程、教材或道德人物形象等)三者之间是平等、独立、可转变、自组织的“对话源”。通过多种教育方法和手段激发众多的“对话源”互相作用,彼此对话,形成“对话流”。“对话流”不断运动、碰撞、交流,从而创建动态的、具有无限潜能的“对话场”。在对话式德育中,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不再是独立、封闭的个体,它们在开放而又宽松的情境中进行着对话、沟通和交往,从而使正在成长中的学生的道德生命得到呵护。
  
  实践:开辟对话通道——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在对话精神的指导下,在班级管理中,可通过各种活动形式,开辟一系列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自我对话、生本对话通道,正是在这些多重与多向的对话中,学生道德素质的知、情、意、行等方面,在自主生成和建构的基础上得到了和谐发展,使学生的道德生命茁壮成长。
  1.教师与学生间的对话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它不只是一种管理性组织,更是一种教育性组织。教师要关注班级内学生的生存状态;关注班级对他们发展的价值,个人对自己在班级中承担的角色、所处地位的体验;关注他们的态度,对各种活动的参与程度和满足程度;并及时发现上述因素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方面,通过师生间人格上的平等和探究式教育过程中的对话、沟通,来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方面,来实现班级对学生主动发展的价值。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丰富师生对话的渠道:
  (1)设立《班级日志》《班级日志》由值日生轮流记录,学生们在《班级日志》中可以进行班级焦点访谈、热点讨论、实话实说;可以记录学生学习的苦与乐、教师的得与失、干部的勤与律。《班级日志》配合班级的活动,栩栩如生的描绘,点点滴滴的渲染,字里行间,无不跳动着师生生命对话的音符,镌刻着师生生命成长的真实轨迹。
  (2)写好周记周记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具有不可能替代的作用,是师生对话交流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周记的批阅中,班主任必须认真仔细,必须充分为学生阅读并解决其实际问题,要有认真的评语,或讨论式的,或鼓励式的,或自我反省式的,或着力于解决问题的承诺式的等等。若是些有共性的问题,则需召开主题班会或通过下班教育的机会解决;若是学生有创造性地提出建议,或提出一个不可公开的要求,或有涉及私密的问题,则应进行及时、个别的交流或辅导。
  此外,班主任可公开电子信箱、QQ号、手机号等,使班级内的任何一个学生都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使师生间的对话交流更加真诚。
  2.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班级中的学生大多处于同一年龄层,一般来说,同龄人的心理发展处于同一水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大多是诸如环境适应、情绪调适、人际交往等共同性的问题,因而,学生与学生间更易进行平等、真诚的对话。通过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能相互给予对方心理安慰、鼓励、劝导、支持,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拓展生生对话的渠道:
  (1)开展班团活动在组织每一次班团活动前,教师或学生要精选对话内容。生活中的焦点、热点、疑点、难点都可作为对话的内容。①焦点。焦点是指令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当今世界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必然影响我们的校园,在学生中产生较大影响;②热点。热点是学生群体中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问题的关注点和倾向性,如关心集体荣誉、对英雄人物的敬仰、追星、消费攀比等;③疑点。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疑惑,如精神价值和功利价值间的矛盾、自我价值和社会性价值间的矛盾等;④难点。难点是指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或客观事物的发展尚不充分而难以理解的问题。在每次班团活动中,当蕴含问题与教学目标的话题提出后,学生首先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观点进行讨论、体验或训练,在组内成员的互动与互助中,激活思维,拓展视野,加深体验;然后形成小组意见,进行各小组轮流发言或选派发言人,进行班内交流与讨论,之中可以互相质疑、释疑、讨论或辩论,最后再次形成新认识,产生新感受,促成新行为的不断养成。
  (2)开展朋辈辅导朋辈辅导是指在班级内设立学生心理辅导员,这些辅导员经心理教师培训、考核后上岗,他们针对班内学生存在的人际交流障碍、心理焦虑等问题,通过对话交流,倾听同学的苦闷,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利用所学心理知识,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使同学在交流中得到启发,共同找出问题所在,并运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从困境中走出来,以达到助人自助的效果。朋友间真诚的倾诉倾听,友情互助,是孩子们心灵上需要的最大给养。
  3.学生与自我的对话“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要“唤起自觉”,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自觉,需要鼓励学生与自我对话。
  (1)记日记要求学生不断追问与反思自己,并将自省的结果形成文字,写在日记上。例如,记优点日记就是一种自我教育的好方式。在每天放学前10分钟,我都要让学生打开日记本,将一天学习生活中自己觉得有进步的方面记下来,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由小组长推荐各小组的“优点之星”,最后评出当天的“班级优点之星”,当选者把自己的优点写在教室黑板报的“班级优点之星”栏内。一个学生,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地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完善的时候,他才学会了进行自我教育,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学生在记优点日记的过程中与自己的内心进行着交谈。他在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我今天哪些方面做得很好,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昨天的优点有没有发扬,昨天的缺点有没有改正?明天我哪些方面还要加强?我要向哪些人学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个人只有正确地分析、认识、评价自我,才能有效地改造自我、超越自我。
  (2)开展两个自我的对话采用个别教育或团体辅导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内心都有两个我,一个是“主体我”,一个是“客体我”。“主体我”就是主体自身活动与行为觉察的我,“客体我”则是被观察被认识到的自我的身心活动状态。由于“主体我”往往是意向的我,“客体我”往往是现实的我,而意向我总是跑在现实我之前,因此“主体我”与“客体我”之间常产生矛盾。例如“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主观的我”与“社会的我”的矛盾、“理智的我”与“情感的我”的矛盾等。接着,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内心的两个“我”之间的争论,并自我设定目标并制定行动计划。教师指导学生按行动计划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调整。最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进行自我评价,并进行自我奖赏、自我鼓励或自我责罚,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痛苦。并根据反馈信息适时适当地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计划,以便使之更适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的要求。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