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班级公约“诊断书”

作者:曹锁庆




  班级公约对学生的言行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呢?我展开了一次问卷调查,题目如下:1.你知道老师制定了班级公约吗?2.你认为班级公约会影响你的言行吗?从调查的结果来看:100%的学生知道班级公约的存在,但认为班级公约对言行有影响作用的几乎为零。巨大的反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班级公约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为什么在学生看来收效甚微?是不是班级公约本身存在问题呢?为此,我收集了36份班级公约加以分析,结果发现,许多班主任在制定班级公约时,对它缺乏足够的认识,存在种种误解,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带病”的班级公约。
  
  症状之一:太虚——抽象空洞,难以落实
  
  临床表现:这种班级公约,内容多为口号式,如:勤奋、求实、团结、进取等等,学生对这些词语太熟悉了,丝毫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影响他们的言行也就成了一句空话。究其原因,这些口号抽象空洞,学生虽能理解,但要落实到言行上,就很难了。
  诊断建议:公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多选择一些操作性比较强的词语,如:安静、干净、准时、整洁等。这些词语的使用会让学生觉得班级公约并没有远离他们,而是源自他们的生活实际,是他们言行应该追求的境界。
  
  症状之二:太繁——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临床表现:这种班级公约,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制定者的初衷也许是尽可能细致地规范学生的言行,然而学生看了这样的班级公约,眼花缭乱,望而生畏,怎能一一记在心中?规范言行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诊断建议:要想规范学生的言行,就应该首先让学生铭记公约的内容,所以,班级公约的内容一定要简明扼要,读起来朗朗上口。准确的内容要靠完美的形式来表现,班级公约更是如此,要让班级公约从形式上就受学生的欢迎,讲求语句工整对仗。首先用外在美去打动学生,然后再用内涵美去熏陶学生。
  
  症状之三:太硬——名为公约,实为命令
  
  临床表现:这种班级公约语气很生硬,完全是上级在对下级提要求,与其说是公约,不如说是命令。学生看了这种公约,不免会产生想法:嘴上说师生平等,内心里还是想一个劲地整我们。凭什么这样命令我们?虽然他们不一定从言行上表现出来,但这种消极对抗的情绪在心中不断积累,会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他们对这种公约的态度是先观望后遗忘,在这个过程中默默反抗。这种公约对学生的言行不仅难以产生促进作用,反而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诊断建议: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班级公约既然是规范学生言行的条约,那么在制定的过程中,就应该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有发言权和决策权,实现学生的公约学生做主。自己制定的公约,他们肯定是承认和接受的。只有在这一基础上,公约才能真正影响并矫正学生的言行。
  
  症状之四:太偏——以堵代疏,产生逆反
  
  临床表现:这种班级公约,多用否定性的词语,在某份班级公约的20条内容中,“不准”这个词语出现了24次,这样的公约,任何人看了都会感觉不舒服。这种以堵代疏的公约容易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时时处处与教师作对。
  诊断建议:大禹治水,突破了传统思维模式,变堵为疏,转败为胜。制定班级公约也是如此,学生都有上进的强烈愿望,只不过有时这种愿望被遭遇挫折时的消极情绪掩盖,我们教师要坚定地相信学生,他们处在成长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引导适当,学生肯定会有进步。所以在班级公约中应该多用肯定性的词语,多多地引导学生,而不是一味地去压制他们。
  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老师是指明灯,而班级公约就是引燃学生热情和动力的火苗。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