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经营你的班级

作者:范桂飘




  班级管理中有这样一些普遍现象:工作的系统性、条理性不强,甚至随性而为。即使有一些成功的事例,也很难形成理论,给他人提供参考。这些成功事例好象各有特色,实际是科学性不足。但是,班主任工作一定有科学性可循。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从现代企业管理中寻找可借鉴之处,在班级管理中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为什么想到借鉴现代企业管理呢?因为经济领域往往是最具活力的,理念往往更先进科学,值得借鉴。经过筛选与甄别,我在班级管理中借鉴了企业建立团队与制定战略战术的经验。
  
  建立班级团队
  
  我们先来看看群体与团队的区别。群体(group)指的是有共同点的个体组成的整体,在这里,强调的是个体,只是他们有某个或某些共同点,从而组成了整体,如果抽去了其中的共同点,那么便是分散的,所以,群体是松散的。团队(team)指的是有某种性质的集体或团体。这里强调的是集体,他们具有共同的性质,可以是共同的理想、目标,突出的是集体的智慧与力量。这样看来,一个班级,可以是一个团队,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所以充满战斗力;也可能是一个群体,仅仅是在一个教室学习的人而已。相信所有的班主任都希望把自己的班级建设成为一个团队,但是真正能把班级建设成团队的很少。那么,班级团队如何建立?有没有科学切实的程序?现代企业管理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和参照。
  我们可以参照以下的程序:
  首先,班主任在接手一个班的时候,就该着手寻找班干部。有过班主任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其次可以使班级工作顺利进行,当然也可以帮助班主任减轻压力。
  那么刚开始的时候如何选择班干部呢?
  这就见仁见智了。笔者有个经验:刚开始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因为这是开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所以一般不主张民主选举,因为这个时候,同学之间根本不了解,所谓的民主也是假民主。这时要靠班主任的眼光及平时的观察。班主任的判断即使有些微的失误,也不要紧,因为这只是实习期(约一个月),还有机会换人。选好了实习期的班干部,班主任就要好好考察了。下面的表格可作为考察班干部的依据。
  
  我们选择班干部时,学生的意愿是第一位的,因为没有意愿的学生,很难有动力去完成自己的分内工作。对于既无意愿又无能力类型的学生干部,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换人的时候要注意方法,可以先换个岗位,如果还不理想,一定要果决地换下来。不称职的班干部会导致工作的不必要麻烦,而且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影响班干部的团结。况且,让学生承受挫折正确地认识自己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实习期满后,举行民主投票,正式确定班干部人选。
  之后就要着手培养班干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自主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所以要给班干部以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发挥。当然,开始的时候班主任要跟踪,要注意细节,因为细节是决定成败的关键。给班干部自主性,是要他们把班级建设当成自己的意愿,主动去维护,而不是让他们成为班主任的命令执行者。可是我们也要切记他们毕竟还是学生,不能放任,要给他们设定范围,不允许他们越过界限。例如举行活动可以,但是不允许占用学习时间等等。
  (2)思考性。不能让班干部一有什么事就来报告,必须要让他们形成这样的观念:找老师是在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才做的事。所以班里出现了什么问题班干部首先要充当解决者,而不是报告者。实在要找老师的时候,也要带上解决方案,而且,最好是不止一个方案。
  (3)合作性。班委之间一定要合作,不然班务会弄得一团糟。成立以班长为首的班委会,各委员明确分工,定时开会,对班里的情况进行总结,有问题集体解决。班干部虽然分工明确,但绝不是单独作战,班委首先是一个团队。绝对不允许班干部在工作中掺杂进私人恩怨,一经发现,一定严惩。
  如果做到了以上三个方面,班级工作基本上就步入了正轨,班主任这时最重要的工作是树立班干部的威信,要在全班面前表示:班干部的工作希望大家配合,因为班干部的决定就是老师的决定。班干部不能实行终身制,要优胜劣汰,这样才能保证干部队伍充满活力。不过值得提醒的是,更换不宜频繁,不然会造成工作的不连续性。
  一个班,班干部选好了,培养起来了,那么接下来的事就好办了。
  
  制定战略战术
  
  班主任往往只注重日常的管理,忽略了为自己的班级制定战略战术。一个明确的战略战术将会令班级成为前进中的战舰,不可阻挡。
  战略与战术是从宏观与相对微观来划分的,战略是大的方向,是终极目标,而战术是为战略服务的,为达到终极目标而制定的方式方法。所以战略一经制定,基本上不会改变,而战术可以调整。
  举个例子:作为一个班级,我们的战略是成为学校里最优秀的班级,但是我们通过分析得出,由于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确实没有体育尖子,没有什么艺术特长生,决定了班级不可能所有的方面都最好,那么,我们只有把战略定在纪律与学习成绩上面。这样,我们就要好好分析各次考试的情况。
  就以我带的班为例,经过分析,我发现班平均分老排在中间,是因为中间层的学生总是上不去。只要中间层再上去一点,我们班的各科平均分完全可以名列前茅。针对这个情况,我制定了“促中间”的战术,联合各科任老师,每个人负责3~5个学生,针对学生的兴趣科目及优劣科目,跟踪辅导。平时中间层的学生很少受到关注,一旦专门的教师辅导,马上激起了他们的斗志,成绩稳步上升,终于在期末考试中大获全胜。
  又如为了解决偏科的问题,我尝试过这样的办法:集中严重偏科的学生,找出他们最需要提高的科目,要他们每个人制定一份表格,按照表格中1~4的顺序安排每天的学习。
  
  往往学生自己就放弃了弱科,他们愿意花整个晚自习时间在优势科目上,对较差的或没兴趣的科目却不闻不问,导致恶性循环。学生填好这张表,也方便我们检查督促。一段时间后,我们还可以反馈给他们这样一个表格:
  
  学生就会明白自己这段时间的学习情况,哪些有了效果,哪些没有效率等,有助其反思。经过这样的战术训练,学生的偏科现象往往有较大的改善。
  制定战术要在详细分析之后,切不可想到什么就去试验,因为有些东西是不可以从头再来的。
  不管制定什么样的战术,首先工作不应成为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作为班主任,最大的享受就是班级能在自己的管理下走向辉煌。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