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对进城就读学生的教育管理

作者:刘永红




  前年,我校首次招收了一批家庭经济较困难的农村优秀生入读,将之编进三个实验班,我是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一学年过去后,到了高二,根据各自选修的科目,他们被分到不同的班级。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们常常在谈话中流露出留恋原班同学的情绪,不少学生寒假回到村里仍津津有味地向同伴聊起高一的班。当有学生告诉我这一切时,我确实一度感到很惊讶。如今细细地回想,一切便有了较清晰的答案。
  
  一、肯定自我,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
  
  入学第一天的军训,由于全年级有17个教学班,本班恰是第17班,我便暗示学生:我们这个班是全年级最好的。其实15、16、17班是平行班。在军训过程中,学生处处用最优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从始至终精神抖擞,充满自信,结果军训拿了全年级第一,来了个“开门红”。“17班是全年级最好的班”的说法也悄悄地传开了,别班学生开始觉得17班什么都拿第一是理所当然的事了。而当这种种信息反馈到班里时,学生的情绪可想而知。平常我也有意无意地夸夸他们,推波助澜。以后每次的考试、竞赛,学生的表现也好得确如传闻。
  其实这就是罗森塔尔提出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当我们暗示学生“你是最好的”时候,学生会更投入地学习和竞赛,以获佳绩。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望。对学生,尤其是农村来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发其进取心,这是帮助他们的关键一步。
  
  二、认识自己的长处,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
  
  这些学生都有较强烈的上进心,但由于他们是第一次进城学习、生活,城乡的贫富差距,他们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了,而且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只会讲土话,不懂城市里通行的广府话,这使得他们又有某种自卑感。开学后不久,班里少数几个农村学生开始迷失了自我:刻意在吃穿用上模仿一些城市学生——而这正是我一直所担心的。经过充分的酝酿、准备后,我开了一个主题班会。首先我坦诚地告诉他们,虽然我出生、成长在城市,但我的父母都是来自农村的,他们很感兴趣地“哦!”了一声。“据统计,现在城市里80%的人的父母辈是来自农村的。一个人的未来如何,出生不能起决定性作用,关键是自己后天的努力。幸福要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据有关专家统计,现今中国所谓的成功人士,如优秀的企业家、科学家、运动员等,80%来自乡镇。《羊城晚报》上有一则报道: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郝如玉委员提出新观点:缩小贫富差距,不靠税收靠教育……”我又给他们读《青年文摘》里的一篇文章:有一个美国人十年来在中国不少地方教过书:中学、大学。他观察得出结论:在中国,一所学校如果没有20%左右的农村学生,这所学校不能算是一所好学校。“大家猜猜他的理由是什么?”……“原来这位美国教师认为现在中国有不少城市学生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普遍失去了自我,变得浮躁,一切唯西方是好,只有在农村学生身上,更多更好地保留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朴实、刻苦、耐劳……这也是我们农村学生的一大优势。只有保留自己的特色才有制胜的可能,以己之长补己之短。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如此!”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我班的学生都把主要精力转移到了学习上来。
  古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受农村学生好学之风的影响,不少城里学生也不再那么讲究吃穿了,大家都在讲学习,比进步。心理学认为,人是社会性动物,有趋同性、群体性,而适度的竞争有利于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改造自己,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A·班杜拉的交互心理学认为:行为一定程度上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个体对环境的机械反应。良好的班级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在平常的观察和实践中,我有深刻的体会:一个班的班容班貌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到这个班的班风和学风。
  我上好几个班的课,有个班桌子摆得东倒西歪,窗帘布挂得疲疲沓沓,学生也自由散漫,心不在焉,一切都好像在告诉别人:我们不行的!
  对班容班貌我抓得很紧。我们农村来的个别孩子不是很讲究,如随地扔纸屑,爱踩鞋后跟……我一一耐心纠正,并在黑板上写道:一种细节形成一种习惯,一种习惯养成一种性格,一种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我要求窗帘布不能塌头掉尾,教室墙壁不能用来练球,值日生在每节课后要擦拭讲台,地板要保持干净……每到一定的节日,如五一节、教师节、国庆节、中秋节,我就自己掏钱买来鲜花放在讲台上。根据教室的结构,我特地买了一盆一米高的绿萝摆在教室门口。我相信生机盎然的花草会带给我的学生们美妙的心情。一个爱美、懂得欣赏美的人一定会是一个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这应该是人的共性。我们班总能给科任老师、邻班学生一种窗明几净、绿意盎然的印象,学生们也总是给人一种和谐严谨、朝气蓬勃的感觉。
  环境可以影响心情,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还有利于大脑机能的正常发挥。
  
  四、关心他人,通过助人以达助己
  
  班里一位陈姓农村女生,下有一弟一妹,家里经济状况不好,每学期报名她都得向周围同学东拼西凑的。当她决意出来读书时,家人甚至全村人都骂她自私,为此她心理压力很大。每次考试前,她都脸色发白,手脚冰冷,全身冒虚汗。虽然她很勤奋,但每次大考总发挥失常,为此她很苦恼。我找她聊了好几次,由于生活现状依旧,她心理的疙瘩也就无法排除。恰巧与她同一宿舍的本班一黄姓女生,家庭情况比她还糟:父亲早逝,母病卧床,无兄弟姐妹,读书的钱是村里人帮凑的。我找到陈姓女生,告诉她黄姓女生的窘况,介绍说:“那位黄姓女生有点内向,家里经济状况很不好又不肯轻易与人说,上次捐钱给贫困生她就坚持要捐,真是人穷志不短啊。希望你以后能多关心她,多与她聊聊,有空就相约在校园内走走或一块到操场上打打球。拜托了!”两周后,再看陈姓女生,人爽朗多了,也爱笑了,对班里的事也积极多了,不像以前那样整天只顾自己埋头苦读,鲜与同学交往。学习效率自然提高了不少……学期末考试,她考到班里第26名,超过以往任何时候。角色的转换,换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过开解一个比自己更不幸的人,可以达到开解自己的目的。
  班中不少学生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衰弱,利用班会课,我组织学生唱唱歌,舒缓紧张情绪;开展一些简单的、人人可以参与的体育游戏,让学生乐一乐;带学生到附近的公园走一走,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并提倡学生三五成群坐在一起聊聊天……让学生在参加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增进了解,培养友情,共勉互励。通过学生自救与他救相结合的方法,解除学生心中疙瘩,使之“轻装上阵”。结果每次考试,我班不少学科成绩名列前茅;每场竞赛,我班学生同心协力,努力拼搏,总能取得好成绩。
  
  五、平等与尊重,营造倾吐心声的氛围
  
  外出学农,我有更多的机会与原班学生促膝交谈。一位学生说很喜欢我这个班主任,“哦,谢谢!为什么呢?我可是对你们要求得挺严格的啊。”“虽然平时您对我们要求很严格,但我们都知道您是为我们好,并且您做事只是就事论事。很多时候您说话挺幽默的,课后您总会腾出时间同我们有说有笑,最重要的是您可以理解我们。有时我们不想干的事,您也会尊重我们的选择。比如有一次,您叫我当班里的生活委员,我说怕影响学习,怎么也不肯做。晚自修时您把我叫出来,当时我很害怕,可是您不但不责怪我,还说了一些理解和开导的话,让我好感动!”真没想到就这么一件小事,竟让我的学生铭记了那么久,感动了那么久!
  “安全”是孩子的第一心理需要,用另一种带有诗意的表达即是:心灵只能由心灵唤醒,激情也只有激情能够点燃。由于对周围的一切都很陌生,农村学生往往显得比较内向,很多时候他们不爱也没想到要主动找老师告知其真实的想法。相对于老师这个强势群体,作为弱势群体的学生只是希望老师多一点理解与关爱。作为老师,真的不要把自己的工作需要理所当然地强加给学生。德国心理学家黑尔加·吉尔特勒说过:“如果您放弃权力,放弃您的优越感,那么您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重的机会就最大。”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来到城里读书的这些孩子承载着家里甚至村里人太多的期望,他们学习非常积极主动、刻苦,心理压力也很大。每当考试不理想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总是对不起辛辛苦苦在家劳作供自己读书的父母兄弟,每次考前思想包袱都很大。据我调查统计,我班有40%左右的农村学生睡眠质量不好,个别严重者还常常莫名其妙地感到头痛。有一位家庭状况很糟的农村学生就由于心理压力过大,常失眠头疼,无法继续学习,今年向学校提出回家休学一年。对这些远离家乡来城市求学的农村学子,关注其心理状况和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我认为其紧迫性甚于对他们学业的关心。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应该只是学业上的“传道授业”者,更应该是一个从心理上关心学生,以平等的身份理解、宽容、引导他们的解惑者。“让学生有幸福感”,这是我们教育的最高追求。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