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教育如“镜”亦如“窗”

作者:贾宪章




  镜子可以让人清晰地看到自身的优缺点以及点滴的变化,进而可以时刻提醒自己避害趋利、抑恶扬善;窗户可以让自己观察到他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从而督促其端正言行、明辨是非、分清曲直。教育实践既须像面镜子,清晰准确地示范出每一个教育要求,及时有序地映照出孩子的实际状况及不断提升的趋势;又须像一扇窗子,孩子的一言一行甚至一颦一笑都应仔细观察,与他们有关的小事情哪怕是鸡毛蒜皮也应留心,充分掌握教育目标在他们身上的达成状态,全面把握每一种教育方法的实际效果。只有当教育如“镜”亦如“窗”的时候,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可在现实中,有的育人者习惯于“舍镜取窗” ,只记得自身的监督职能,常常是硬性管理过滥、量化过程过繁、批评指责过多…… 有的热衷于“恋镜弃窗”,或者把教育过程简化,蜻蜓点水般示范一下了事 ,或者越俎代庖不让孩子动手,把示范演绎得“淋漓尽致”;还有的“无镜无窗”,自己言行不端,对孩子更是放任自流,妄谈“树大自直”……本应如“镜”如“窗”的教育在现实中被偏废,也让教育实践频频遭遇尴尬 :许多父母节俭成性却要面对大手大脚的孩子;许多家长手脚麻利却教出事事拖拉的孩子;许多老师事必躬亲也带动不了学生主动值日;教师进出校门自觉下车却消除不了学生骑车闯门的现象……
  教育如“镜”亦如“窗”。首先,育人者须常擦“素质之镜”,勤拭“督促之窗”。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 因此,育人者一方面必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努力擦亮自身的“素质之镜”,以“吾日三省吾身”的态度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深入学习和钻研教育学、心理学及其他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和学识,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真正受到启发。所谓:“欲明人者先自明,欲正人者先正己。”另一方面必须念好“勤字诀”,多变换观察的位置与角度,多留心孩子的变化,多琢磨沟通的渠道与方式,真正擦净每一扇“督促之窗”,看清不同教育方法的实际效果,找准学生个性特征,把握教育的火候。
  其次,育人者须展现“魅力之镜”,巧开“个性之窗”。育人者的“魅力之镜”不是一厢情愿就可以呈现出来的,更不是“陈腔老调”“千年一面”就可以实现的。它的奥妙在于满足不同孩子个性成长的需要。因此,育人者只有多开辟“个性之窗”,才会让自己的“魅力之镜”引人注目。只有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在熟悉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后,才可以在教育过程中让最常用的激励和评价方式放射出异样的光芒,让最普通的情境和氛围洋溢着别样的色彩。在轻松唤醒孩子进取意识的同时,悄然形成自己的育人风格。
  再者,育人者须多开辟“魅力之镜”和“生活之窗”。育人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育人者示范时多一些耐心和尊重,引导时多一些细心和激励,体验时多一些信任和理解……同时,育人者必须注意生活工作中的细节,比如良好的生活习惯、认真的工作态度、与人为善的处世风格等,这些都将是一扇扇生动的借鉴之窗,让孩子印象深刻,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得到熏陶。
  教育如镜亦如窗。苏霍姆林斯基说:“精神空虚、思想枯竭、志趣低下、愚昧无知的人,决不会焕发和孕育出真正的爱。”育人者应该时刻铭记教育是一门复杂的艺术。不仅要多设几扇“窗户”去了解、尊重和呵护孩子,更需精心研究育人规律,努力提升自己的育人水平,学会享受同步成长的快乐,锻造自己的“风格之镜”。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