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对症下药缴“烟枪”

作者:万继国




  一天早晨,我走进教室时,发现后面的角落里一个学生正在吞云吐雾,除了正在吸的这一支,他身上还有四支香烟。接下来的几天,我展开了全面调查,发现这个刚组建的高一(3)班竟有烟民21人,且全是“正规军”,那种自己不买烟、偶尔有人递就抽的“游击队”还不算在此列。这一数字深深地震撼了我,怎样使如此众多的“瘾君子”戒除烟瘾呢?
  我对这些“瘾君子”进行了排查、甄别和分析,发现他们吸烟的心理动机各不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
  好奇心理:儿童和青少年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行为,事事都想尝试一下,体验一下,看到别人吞云吐雾,就会激起好奇心,想尝尝吸烟到底是什么滋味。
  表现心理:许多学生吸烟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满足虚荣心和摆阔气,认为吸烟有气质,“像个男子汉”,甚至把吸烟看成是优美、潇洒的举动,看谁吐的烟圈圆,看谁吸的烟“档次高”,攀比、摆阔以吸引异性同学的注意,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从众心理:在一起玩耍时,其它同学都吸烟,而自己独自一个不吸,显得有点“不合群”,会给人留下“清高、自命不凡”的印象,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烟搭桥、酒开路,你哥子、我兄弟,你不吃、我怄气”,不就是抽支烟嘛,既结交了朋友,又避免了尴尬,你好、我好、大家好,何乐而不为?
  消愁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受影视作品的影响较大,影视作品中主人公心情忧愁、烦恼时,往往就会一支接一支地抽,警察破案时,也是一支接一支地抽,最后在烟雾缭绕中案子水落石出。于是青少年便认为“烟能消愁、烟能开智”,在生活中、学习中遇到了不顺心的事,便依葫芦画瓢,“为赋新愁强抽烟”。
  了解吸烟的心理动机后,我发现每个学生的上瘾程度也不相同,有的学生每天必须抽烟,不抽烟就没有精神;有的学生有烟就抽,无烟就不抽,所谓“提得起放得下”型;有的学生是无聊时抽,烦恼时抽,平时不抽。各位瘾君子的烟龄也各有长短,最长者要追溯到小学三年级,烟龄短的也要从中考以后算起。于是,我首先在班上开展了一次以“吸烟丧志,损人害己”为主题的班会,从吸烟耗费金钱、使人产生依赖情绪谈到二手烟污染环境,不但危害自己,还损害同学、家人等的健康。营造好戒烟的气氛后,再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对症下药、各个击破的方法。
  过量满足法:对于因好奇、模仿而吸烟的学生,采用过量满足法,即心理治疗中的“厌恶疗法”的措施。前文中的学生,当他爸爸来到学校后非常生气,当即在办公室命令他将剩余的四支烟一口气抽完,结果他口干舌燥、喉咙沙哑、干咳连声。从此以后,他谈烟色变,一年多来,再也没吸过一次烟。
  想象厌恶法:好表现而吸烟的学生,往往特别注重平时的形象和仪表,很看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对这种学生,引导他们想象长期吸烟后那牙齿上焦黄的烟垢的可恶,满嘴烟气的可厌和手指上总也散不去的焦油味的可恼,给人留下多么丑陋的形象,于是对吸烟产生厌恶情绪,从此远离香烟,逐渐戒除了烟瘾。这一招我多次使用,频频得手。
  回避情景法:因为从众而吸烟的学生往往烟龄不长,烟瘾不大,如果发现得早,做了思想工作后只需回避吸烟的环境,即可防止诱发烟瘾。比如,尽量少参加或不参加朋友(同学)聚会、婚丧宴席等有多人吸烟的场合。
  延迟满足法:因消愁心理而吸烟的青少年,对烟的依赖性较强,烟瘾较大。必须引导他们拿出勇气和毅力,在想吸烟时,努力强迫自己忍耐、忍耐、再忍耐,一般只要能坚持忍耐到15分钟左右,吸烟的欲望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以上各种方法和措施,只是营造了一个戒烟的心理环境,班主任同时必须与家长密切配合,作不吸烟的表率,建立一个适宜戒烟的生活环境。还要与公安、工商等部门合作,禁止商家向未成年人卖烟,形成一个适宜于学生戒烟的社会环境。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家长的配合下,在全班同学的帮助下,我班的烟民已由高一进校时的21位减少到现在的5位,且这5位的烟瘾都有所减小。当然,要帮助学生完全戒除烟瘾,彻底缴下他们手中的“烟枪”,还必须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坚定戒烟的决心,锻炼戒烟的毅力,提高自控能力,避免屡戒屡吸。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