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令人深思的“模仿秀”

作者:宫春燕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天,他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另一位学生,便将其制止,并让他到校长室去。陶先生回到办公室的时候,男生已经在那里等候了。陶先生掏出一块糖奖给男生:“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又掏出一块糖:“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你一块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掏出一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相信这则故事大家都已耳熟能详,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也是烂熟于心。只是当我有机会实践时,却遭遇到令人尴尬的一幕,所以,我把这个故事再重复一遍,让大家看看我错在哪里。
  一天中午,吃完饭后,我经过校园后面的车库时,发现我班有名的“打架大王”鲁建正提着另一名同学的衣领子,眼见是要打架的样子,我马上厉声制止了他,并让他到办公室等我。我先向另一名学生了解情况。到办公室时,鲁建已在那里等我了,不过还像一只刚刚斗完架的小公鸡。我正准备发怒时,不经意一瞥,发现桌子上放着同事结婚时分发的喜糖,我不禁灵机一动,何不试一试陶先生的法子?没准这个“打架大王”被这么一感化,从此就改好了,这样的例子书上不是也很多吗?
  我改变脸色,拿起一块糖,递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按时到了这里。”他没有接糖,我心里咯噔一下,这第一步就行不通,往下还怎么像陶先生那样教育学生?不行,无论如何也要他接受。于是,我变得有些严厉:“叫你拿着你就拿着!”鲁建没办法,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我又拿出一块糖,递给他说:“这也是奖励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了你很尊重我。”鲁建还是没伸手接糖,只是用有些怀疑的眼光看着我,我把眼一瞪,他很是不情愿地接过去了。我又把第三块糖往他手里递:“你们俩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一个骂人,一个要打人。虽然骂人的不对,可是打人就能解决问题吗?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呢?”鲁建接过糖,头终于低了下去。看到鲁建已认识到错误,我马上又递过去第四块糖:“为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你一块糖。好了,你回去吧。”我拍了拍鲁建的肩膀,他整个人都轻松起来,没再说什么就跑了。
  我在办公桌前坐下,随手剥了一块糖放在嘴里,细细品味糖果的香甜、成功的喜悦,心里不禁热乎乎的。忽然我又生出些好奇:鲁建回到班级会有什么反应呢?
  于是鲁建前脚没走多远,我后脚就跟上了。远远听见鲁建的“哥们”问:“鲁建,又挨K了吧?”“班主任又狠狠修理你了吧?……”鲁建得意洋洋地说(闭上眼我都能想像出他的神态):“才没有呢!老班还给了我糖呢。”教室里的人显然没料到这句话,一两秒钟的冷场后,学生们又有起哄的,说:“说不定老师不在时你偷的呢。”“想知道老班为什么给我糖吗?”鲁建没理那些起哄的,卖起了关子。接着鲁建就绘声绘色地讲了起来,犹如现场直播。我听着听着,气不打一处来。鲁建根本没说自己犯的错误,只是在那得意洋洋地炫耀,且对我不屑一顾!
  我怒火中烧,真想走进教室,来一声张飞式的断喝!还没等我迈开脚,鲁建的话又大声飘出来:“什么好东西,不就是几块破糖嘛,我才不稀罕呢,谁要谁拿去……”
  这些飘进我耳朵的话使我的心冷得犹如掉进冰窖,我嘴里的糖突然有点苦涩,我不由自主地想逃……
  怎么会这样?
  当时品读那段故事时曾让我唏嘘不已。可是今天的遭遇,却令我尴尬不已。到底哪儿出了错?
  苦苦的思索中,我猛然想起曾看过大师齐白石的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那么我呢?我仅仅是模仿了那几句话,我有自己的思想吗?有如何处理问题的想法吗?好像更多的是我想试一试陶先生的做法灵不灵,更多的是在做“秀”,一场“模仿秀”。在陶先生的故事里,每块糖果都是针对学生错误中的闪光点而送出,它无声地传递着先生的宽容与爱,无声地诠释着教育的智慧与美丽。而我呢?在显得拙劣的模仿中,我宽容了学生吗?学生感觉到爱了吗?根本没有。自认为鲁建认识到了错误,岂不知对一个“打架大王”来说,这样的批评教育可谓家常便饭,所谓的“低头认错”可能只是习惯性的动作而已。
  在我的模仿中,更多的是一些表面形式而已,却忽视了因时而异,因人而异,也忽视了因材施教,忽视了教育的真谛!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他们生活的大环境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知识经验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怎么能用一种固定的模式解决问题呢?面对鲁建的错误,我没有认真调查,没有仔细分析,却简单地模仿先生的所作所为,简单地以为先生的成功便是我的成功。却不知,教育并不是那么简单。
  面对孩子的错误,不管采用何种形式,最重要的是能拨动心灵的琴弦,把发自内心的、满含激赏的糖送给孩子。
  马克思曾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在以后的日子里,“模仿秀”事件时时警醒着我:你的心中是否有“糖”?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