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消费:亟待关注的教育问题

作者:刘秋燕 黄恒维




  学生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在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消费方式闯入了学生生活,但是,消费教育却严重滞后,在许多学校甚至还是空白,对学生尤其是中学生的消费教育已经成为亟待关注的问题。
  
  一、学生消费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如今的青少年上小学时就已开始有独立的消费行为,到了中学时代,他们一般每月都有一笔固定的消费资金,有了经常性的独立购买活动,并且对家庭消费也开始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一)学生消费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中学生具有普遍的独立消费行为,自己支配消费资金的意愿也比较强烈。这种消费独立性的形成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独生子女的地位决定其消费愿望能够得到更充分的满足;家庭经济状况的极大改善使父母大多不愿自己的子女“受委屈”;现代家庭观念转变,家长更尊重子女的意愿,鼓励子女发展自理能力。学生自主消费是一件好事,但其中也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1.高消费
  学生高消费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饮食消费跟着广告走,服装消费跟着名牌走,人情消费跟着大人走,娱乐消费跟着新潮走,重复消费费用高。学生们尽管自己不挣钱,消费起来却足以使家长们“望子兴叹”。“吃要美味、穿要名牌、玩要高档”已成为许多中学生追求的目标。我班生活委员每周收一次饮料瓶,最少时都有100多个。尽管有的学生因家庭条件所限,消费档次稍低一些,但其消费总额在家庭支出中的比例也普遍偏高。
  2.盲目消费
  大多数中学生对名牌很敏感,并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通过各种信息接收渠道,形成了较强的品牌识别能力。他们追求虚荣,讲究排场,不是根据自己的主观需要和承受能力来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而是盲目地赶时髦、讲攀比。调查中,一位家长告诉我们,她已下岗,家庭收入低,她的孩子看到班里有的同学吃、穿、用都是名牌,回到家里就埋怨父母,而父母又不愿让孩子受“委屈”,只好从拮据的收入中挤出钱为孩子买名牌。很多学生消费早已改变了满足生存需要的原始意义,而变成了显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如此盲目的消费行为,既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也极大地分散了学生的精力和注意力。
  3.消费结构不合理
  在学生的消费结构中,“物质消费”占绝对优势,“精神投资”尤其是健康的精神投资则相对较少。
  
  (二)学生消费行为反映的人格缺陷
  消费中存在的问题,是不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习惯造成的。孩子正处于身心发展时期,看问题容易表面化,消费观不成熟,也缺乏消费知识,不仅消费权益容易受到侵犯,也容易养成不健康的消费方式。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消费的背后是人格的问题,对此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能让孩子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也是决定人生发展和幸福的一个重要因素。”
  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就是让孩子学会生存,学会消费是学会生存的必备条件。消费教育不仅可以保护个人的权益,而且可以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在中小学生中推行消费教育,既可以培养和树立中小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又可以增长消费智慧。
  此外,把消费教育当作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直接关系到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我国已基本实现小康,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很多人开始走上“黄色消费”、“黑色消费”的道路,这些不良的消费行为不但会造成金钱浪费,更主要的是会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产生深刻的负面影响,甚至会把他们引向歧途,一个人的不良行为习惯往往是从不良的消费行为开始的。如果对这些不加以纠正和引导,将会对个人、集体、社会产生巨大危害。可以说,消费教育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进行消费教育,在规范和引导学生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同时,培养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品质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二、消费教育缺失的学校原因
  
  学生在消费上的随心所欲和不加节制,已经产生了相当大的副作用,消费绝不仅仅意味着兜里的钱怎么花,它和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紧密相连,涉及到以后怎样立身、行事、做人的大问题。
  学生高消费、乱花钱、理财能力差有多种原因:社会媒体的误导,家庭教育的缺失,学生思想的不成熟,但更主要在于学校消费教育的严重不足。
  
  (一)学校消费教育意识淡漠
  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社会风气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但对学生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学校教育,无疑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在现行高考政策下,学校教育更注重的是学生的成绩,盲目地追求升学率,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消费能力、生存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忽视消费教育就在所难免。
  尽管在学校的一些课程中也涉及到有关消费的知识,但多抽象理论,少现实生活;多概念原理,少实际操作,对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影响不大。即使是涉及消费教育的话题,也往往将其等同于节约教育。有调查显示:43%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政治课及形势教育课、社会调查活动对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没有帮助,22%的学生认为稍有帮助,而35%的学生认为上述活动根本就没有消费方面的内容。
  
  (二)学校消费教育内容偏失
  所谓消费教育,就是面向消费者,围绕消费理论、消费观念、消费技能、消费方式、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开展的教育活动。消费教育是改变消费者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的主要途径,最终培养出自主自觉自强的消费者。
  我国目前的消费教育大都要求学生不花钱或少花钱,这不仅不全面,而且不利于国家建设。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什么时候都应理直气壮地坚持。但消费教育不应着眼于让学生少花钱,而应着眼于让学生学会花钱,该花的不应吝啬,不该花的绝不浪费。同时消费教育还应包括消费生活常识、消费技能、商品知识、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内容。要通过消费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消费观,培养懂消费、会消费、利国利民的消费者。
  
  三、消费教育的实施策略
  
  基于学生消费及学校消费教育的现状,我们认为学校应该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用科学的、切合实际的消费理论来引导学生。结合我们学校学生全寄宿的特点,我们注意从小处着眼,从小事做起,启发学生科学的消费意识,培养学生健康的消费习惯。
  
  (一)建立稳定的消费教育机制
  一是把开展消费教育纳入整体教育改革之中,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如“消费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消费教育机制。
  二是聘请热心消费教育的有关部门领导担任顾问,加强行政指导。
  三是聘请校外辅导员,根据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消费知识辅导。
  四是设立学生消费安全监督员,不定期组织监督员参与由工商等行政部门组织开展的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增强学生们的感性认识。
  
  (二)形成多种多样的教育模式
  开展形式多样的消费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消费者权益保障工作的趋势及消费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形式主要有:
  1.课堂授课
  消费教育不应是单纯的说教,而应根据学生年龄和消费行为的特点,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加以引导。如开设《消费常识》等消费教育课程,举办系列消费知识专题讲座,开展消费问题兴趣讨论会、消费知识竞赛或有奖竞答、消费投诉等实践活动,把消费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教育、引导、启发学生树立科学消费观。
  2.编写读本
  组织心理学专家、从事消费研究的学者编写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消费常识读本》,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消费知识,牢固树立科学消费观。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