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我国墓葬文化

作者:笨 子




  在我国墓葬中,除了常见的坟、墓、冢外,还有陵、林等。
  古代埋葬死者,封土隆起的叫坟,平的叫墓。坟的本义是高高的土堆,墓是平的或在地下,冢也是高高的土堆,这是从字义上的区分。古时候,大户、有钱人死后立碑的叫坟或墓,平常老百姓死后“一堆黄土埋枯骨”,就是冢了。衣冠冢是用死者的衣物代替尸身,更多的是表达精神层面上的纪念。武侠里的“剑冢”常常是绝世高人埋葬兵器的地方。冢常常与死人无关,因此冢跟坟比起来,死的味道要淡得多。
  除了普通百姓的坟,历朝历代埋葬王公大臣、名人名士的“名坟”也甚多,如杭州就有岳飞的岳坟。在北京,由于大清朝将九位皇帝分别埋葬在遵化的清东陵和易县的清西陵,所以北京城四周没有清代的皇陵而只有王坟。
  在现存的遗迹中,最著名的坟莫过于北京复兴门外的“公主坟”了。相传,乾隆带着刘墉、和坤一起下江南,饥寒交迫借宿于一老农家,第二天出门,看见老农的小女儿,乾隆甚是喜欢,就对老人说:“老人家,你要乐意,就让您的女儿给我做干闺女吧!”老人一听很高兴,就让女儿过来拜见了干老子。乾隆掏出一锭银子对老人说:“拿去给孩子做几件衣裳吧。”又从怀中掏出一块手帕,递给姑娘,“孩儿如遇急难,可拿它到京城找我,只要一打听皇……”,这时刘墉哼了一声,接着说:“打听黄家大院!”乾隆忙改口:“对!对!黄家大院。”
  几年后,赶上连年闹灾荒。父女俩到京城来找姑娘的干老子。父女俩千辛万苦来到京城,找遍北京城里的黄家大院,也没找到干老子的家。父女俩在京城举目无亲,缺钱少银,老人家又身染重病。这天清早,姑娘在护城河边哭泣,说来也巧,刘墉散步至此,认出是皇上的干闺女!于是问明原因,把老人和姑娘接到了府中。到了府上,爷俩才知道,干老子原来就是乾隆皇上,接他们的先生是丞相刘墉,“黄家大院”指的是皇宫。爷俩先惊,后怕,心想:平民百姓,怎敢和皇上攀亲呢?
  第二天一早儿,刘墉带着父女俩进宫去见乾隆。再说乾隆回宫后,早把干闺女的事忘了,如今一提才想起来,可他怕别人知道这件事笑话皇上和乡下佬攀亲,想赖亲。可父女俩手中有自己的黄手帕,又有刘墉作证,怎么赖得掉?没辙,只好把二人宣进宫来,找了个住处。没成想皇宫里虽然不愁吃、不愁穿,可繁文缛节多得要命,皇亲国戚、文武百官、侍卫太监都是势利眼,老人家可受不了。本来就是病歪歪的身子,再加连惊带吓,没多少日子就死了。咽气之前,嘱咐女儿把他的尸骨葬在家乡。
  打这儿以后,就剩下姑娘一个人孤孤零零地,整天抑郁地呆在宫里,不久也死了。宫女禀报了乾隆,说姑娘临死前要求皇上把她和她爹爹的尸骨葬到家乡去。乾隆说:“埋了算了!”
  这时,正好刘墉进宫,听到这话心里很不高兴,抢上一步,拱手道:“启禀万岁,臣有一事不明。”乾隆一听,就像当头挨了一棒,他就怕听到刘墉这句话,他一句“一事不明”,曾经参过皇上和多少大臣。这回不知又该谁倒霉了。刘墉说:“这位公主虽说不是万岁亲生,可却是您自己认的干女儿啊!并且留有信物,就这么草草葬了,万岁脸上可不光彩呀!”有刘墉这儿盯着,乾隆只好传旨,按公主的葬礼,把姑娘葬在了翠微路这地方。人们都管这座坟叫公主坟。
  这当然只是传说,真实的史料记载公主坟里埋葬的是清仁宗嘉庆皇帝的两位格格。
  帝王的墓葬一般都建在山上或像山一样高大,称之为陵,陵的本义是大土山。如秦始皇陵、汉武帝的茂陵、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明朝十三位皇帝的明十三陵、清朝的东陵等。大凡帝王陵墓都布局严密、建筑宏伟、工艺精湛,兼具独特的艺术风格。秦始皇陵不仅雄伟,其地宫用现在的技术都还不敢挖掘,兵马俑阵更是闻名天下,散发着征服的力量之美。
  死后墓葬能够称之为“林”的只有圣人。我国有两位名人的墓葬称为“林”,一位是武圣关羽,在民间,黎民百姓都是把关羽作为神圣帝君来敬仰崇拜的。历代帝王对关羽亡灵不断进行追封,由“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褒封不尽。庙祀无垠”,整个封号是“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位于洛阳市城南的“关林”,既有历代帝王追封,又是关羽首级埋葬之地,因而被修建得规模宏伟,形势壮观,殿宇堂皇,隆塚丰碑,是我国唯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群。
  另一位是文圣孔子,其葬地是曲阜的“孔林”。“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孔林始于孔子死后第二年,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郭沫若曾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自然博物馆,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编年史。”
  中国墓葬的形式很多。一般来说,人死后用一口棺材殓身或者直接埋入土中,这属于墓葬或土葬。但很多少数民族有一些奇特的丧葬形式。比如说“巴人悬棺”属于洞穴葬。藏族的人死后,依经济和社会地位不同,采用天葬、水葬、火葬、土葬或塔葬的形式。普通人都采用天葬,塔葬只对高僧,是将大师们的法体经过防腐处理放入塔内或将骨灰及舍利子装入塔内。灵塔用金银及各种宝石装饰,极尽华美。火葬主要是对一些有地位及成就的僧人。
  天葬是藏族的古老风俗,人死了以后,邀请自然界的鸟类(主要是鹰鹫)来啄食尸体。在藏族人的眼里,鹰是神鸟,是空行母的化身,尸体被鹰鹫吃了以后,死者灵魂可以升往天界。藏族人民认为灵魂不灭,肉体只是躯壳,与其让肉体自然消亡,不如布施给另外一种生命,从而使灵魂得以解脱,这种葬礼方式充分体现了藏族人民的伟大奉献精神。从某一种意义上讲,在对待生与死的问题上,藏人显得从容,豁达,合乎自然。活着只求吃饱、穿暖了,积聚起来的财富,全部送进了庙里。死了让鸟叼去,让鱼吃去。就像一棵大树倒下了,腐烂成泥,又去养育滋润别的花草和树木,这何尝不是生命的继续和延伸呢!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