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春节

作者:田恒平 张和平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数千年的岁月变迁和文明传承中,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文明的结晶,蕴含着人们对生命、自由、幸福的不懈追求。身为一名中国人,幸为炎黄子孙,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是我等之根本。在新的时代,作为班主任,呼吁更多了解传统,这不是盲目回归,而是寄望今世、后世之人能将传统文化精华与现代文明融合,构建和谐社会,塑造新的文明,为此,我们特别开辟“文化侃吧”栏目,编写一些常见的文化现象,以闲聊的语气和方式,扩展班主任的文化常识,以便你有机会时侃给学生听,也欢迎老师们把地方传统文化的趣说投给我们。——编者
  快过年了,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节日,我们就从春节开始侃吧!
  春节又叫“过年”,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自从公历纪年为主以后,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以免混淆。因正月初一离立春节很近,故称为春节。到了农历腊月三十日(也就是除夕),时针移过半夜十二点的时候,春节便来到了。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问你一个简单的问题,你知道年是什么意思吗?又是怎么来的吗?
  
  什么是“年”
  
  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有一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位行乞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行乞的老人呢?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赶快上山躲避“年”怪兽,那老人笑道:“婆婆若让我在你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赶走。”老婆婆不信,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日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怪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噼噼啪啪”的炸响声,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燃尽的竹子仍散发着余热,室内红烛还未燃尽……这件事很快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万年历的来历
  
  相传有个叫“万年”的青年,以打柴为生。他从移动的树影受到启发,设计了测日影计时的“日晷仪”,受泉水下滴的启发,制作了五层漏壶,用漏水的方法来记时。万年带着日晷仪和漏水器去见天子,并根据自己多年测定的结果,讲明节令的道理。天子下令建造了日月阁,要求他专门制作太阳历。
  天子派阿衡去了解制历情况。万年拿出自己制作的草历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荣枯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嫉妒的阿衡听后心想:如果万年把节令定准,就会得到天子的重用……他决心把万年除掉。于是重金收买了一个刺客去暗杀万年。因日月阁守备森严,刺客难以下手,决定用箭来射。一天中午,当万年观日影时,刺客拉弓搭箭,万年应声倒下。卫士捉住了刺客,天子获悉原来是阿衡策划的,便将阿衡处以刑法,并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受伤的万年。万年指着申星道:“现在申星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始春,天子给定个节吧。”“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天子说。
  寒来暑往,春去冬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终于把太阳历定准了。当他把太阳历献给天子时,天子见他满头白发,深为感动,就把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今天,人们把春节称为“年”,过年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功高德重的万年。
  
  挂春联
  
  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贴年画
  
  年画中,以门画起源最早,它是由古时的门神画演变而来的。据传说:唐太宗晚上睡觉的时候,总觉得寝门外鬼怪呼号,太宗告诉群臣。秦叔宝上奏说:“愿同胡敬德戍装立门外以伺。”太宗思考片刻,命画工绘二人的图像贴在门上,从此晚上果然睡得很好。后世沿袭,遂永为门神。民间也有将钟旭作为门神贴于门首的传说。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每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清洗家具,拆洗被褥,开展一次卫生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新春。民谚云:“二四扫房屋,二七、二八贴花花。”就是说,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到年终,均为“扫尘”时间。哈,过年了,我们给房子也打扫一下吧!
  
  “福”到了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人们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别人一说“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福”字倒贴也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大怒,立即命令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今年过年,别忘了贴张“福”字!
  
  吃年糕
  
  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年糕的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
  吃过了可得出去蹓蹓弯儿,那去玩些什么有趣的呢?
  
  赏冰灯
  
  冰灯,是北方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在我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据说,过去松花江沿岸的渔民在冬日凿冰捕鱼时,常用水桶冻一个“冰坨子”,中间点一盏灯,用来照明,这就是最原始的冰灯了。
  冰灯的制作,可分为冷冻和冰雕两种。一般小型的冰灯,先要做好模具,然后向模具中注水,送到室外冷冻。在冷冻时,须将冻结的水面凿一大孔,以防模具冻坏。当冻到一定厚度时,将里面的水倒出,拿回室内,等到稍融后,便可将冰壳拔出。然后用烧红的铁条将冰壳穿上小孔,系上铁丝,安好电灯,接上电源,一盏玲珑小巧、晶莹夺目的冰灯就算告成了。制造冰峰、冰兽、冰塔、冰楼等大型的冰制品,则要根据设计要求,用天然冰块砌成不同的冰堆,然后用斧、锯、铲等工具加以精雕细刻,加工成各种动物、花卉和建筑。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