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公交车上二三事的教育启示

作者:肖 彤




  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心理学。运用得好,可以给我们的学习、生活提供很大的帮助,如果不善于发现总结,则会处处碰壁。最近常乘坐公交车,对所见所闻有所感悟。
  
  踩一脚
  
  从市内返回油田的路上,车路过大港世纪大道,“停车!停车!我要下车!”一位年轻人大叫着从后排站起身边向外张望边向前移动,而司机似乎反应很慢,车开出去足有二百米才停下。年轻人显然不满意于自己将要面对的步行路程,嘴里不停地嘟囔着,悻悻地下了车。而司机和售票员也毫不客气地给予“回敬”。汽车继续前行,一会儿,一位长者起身凑到司机身边,用手指着前面商量:“师傅,前面路口站牌要是方便的话,受累帮我踩一脚。”“没问题,坐稳您了!”司机边爽快地回应,边将车稳稳地停在路口,车门正对着站牌。长者向司机致谢,稳步下车,消失在人群中,我却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一位情商极高的沟通高手。于不经意间指挥了司机的行为,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同样两个普通人,同样下车这样一件简单的事情,不同的表达方式,结果截然不同。细细对比,两人的确悬殊极大:首先,年轻人关注的是事情的结果(下车),而长者关注的是过程(刹车);其次,年轻人关注的是自己方便,长者关注的是对方将要付出的劳动;第三,年轻人采用命令的口气,而长者采用的是商量的语气;第四,年轻人语言表达不够准确,停车的地点陈述不清,而长者不但指出了站牌作为参照物,而且辅助以手势加以说明;第五,年轻人与司机沟通时距离太远,且无法传递表情信息,而长者与司机沟通距离仅一尺,弥补了司机无法回头而造成的表情信息损失。
  简析:没有人喜欢被命令。设想,面对一个忘戴红领巾的孩子,作为教师的您是大声斥责:“明天再不戴就……”还是弯下腰:“今晚睡觉前可不可以把红领巾放在枕头旁边?需要同学打电话提醒一下么?”
  
  走两步
  
  公交车司乘人员习惯让刚上车又没有座位的乘客向车厢后部挤一挤:“往后走,走两步!走两步!”以便让更多人上来,而乘客因为怕颠簸,往往不愿意挪步。于是出现了矛盾,司机拼命喊叫,乘客置若罔闻。这种场面在公交车上司空见惯,但有一次我却见到了特殊的一幕:同样人很多,同样拥挤在前面,售票员只是对最前面的几个人小声嘀咕了几句,他们就恍然大悟般穿过人群径直奔向最后,车厢前部豁然开朗。太不可思议了,她究竟说了什么?后来得知,她只是告诉大家,后面站立的人少,更容易等到座位。
  简析:人永远最关心自己。让人乐于做一件事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相信这件事对自己有好处。而售票员的高明之处在于发现利人与利己是可以统一的。
  
  三张嘴
  
  一辆公交车从终点站即将出发,司机坐上驾驶台,关上车门,正要发动,突然发现仅有的四位乘客中的一位小伙子在抽烟。司机回过头大声喊道:“把烟掐了。”接连两次,小伙子旁若无人,我行我素。另外三位乘客的注意力被吸引过来,但谁也没说话,场面僵住了。司机打开车门,往方向盘上一趴:“这车没法开了!”不再说话。而另外三位乘客显然发现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害,你一言我一语对吸烟的小伙子开战了。不到三分钟,小伙子败下阵来,跳下汽车落荒而逃。司机门一关,发动汽车,出发。司机在僵局中及时将三个旁观者拉在自己一边,巧妙借力,一张嘴变成了三张嘴,形成了正义舆论的“场”,当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高明的是,他早就已经预见了事情的结果,为小伙子留好了台阶——打开了车门。
  简析:人是非常容易受环境和舆论影响的。原本极度挑食的孩子一来到食堂会和同学一起从大盆里抢饭吃,在豪华整洁的五星级宾馆内,即使没有人监督,习惯了随地吐痰的人也会一下子变得绅士起来。而用心的教育者必须懂得营造具有教育功能的“场”,用良好的校园文化和人文环境熏陶人。
  生活中类似的事例数不胜数,有心的教师应多观察、勤记录、善思考、快尝试。愿教师能破解表面现象,走进学生心灵,把握教育规律,做探索育人奥秘的专家和学者。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