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增强法制观念 创建和谐社会

作者:谭细龙




  创建和谐社会,形成和谐的社会风尚,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中小学是青少年集中接受教育的场所,也是他们的思想品德、法律观念、知识技能、身心发育打基础的最佳时期。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无论对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还是对于和谐社会的创建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法制教育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法制教育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法制建设对创建和谐社会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1.加强法制教育有利于实现公平公正,创建和谐的经济环境
  由于所有制形式不同、财力大小有别、隶属关系各异,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有失公平的现象。这就要求不断建立和完善这些方面的法律法规,鼓励依法参与竞争,鼓励和维护公平竞争,制止和打击损害其他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和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实现社会公正,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秩序的根本好转,创建一个和谐的经济环境。
  
  2.加强法制教育有利于消除腐败,创建和谐的政治环境
  消除社会腐败,实现廉洁政治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怎样遏制滥用权力,克服“以权谋私”“权力寻租”“公权私有”等权力商品化现象,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重大问题。真正做到消除社会腐败,仅靠政策的一般号召和个人道德的自觉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应当承认,政策号召,说服教育,道德规范,通过外在的价值标准,内化为人们的价值取向,对人的行为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育的过程中,利益分配和价值取向逐步走向多元化,说服教育、道德规范的价值标准与人们的社会需要很难达成一致,人们往往会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行为准则,这种选择的差异性,直接影响着价值取向的一致性。只有“把权力运行置于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之下”,“加强社会监督,保障公民的检举权、控告权、申诉权”才能建立起一个完整有效的依法行使职权、监督职权和惩治滥用权力的法治机制,创建一个和谐的政治环境。
  
  3.加强法制教育有利于形成新的道德规范,创建和谐的文化环境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的道德规范,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社会道德水平尚未达到国家倡导的标准的情况下,新的良好社会道德的形成就要靠法律去引导、去规范、去实现。法律以明确的法律规范规定人们必须做什么或禁止人们做什么,明确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关系,严格要求人们的行为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相协调、相一致,并保证人们权利的实现和义务的履行,对违反法律规范者依法予以严惩。从道德与法律两者的不同特点来看,在目前的社会道德状况下,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必须靠法律的引导和规范才能实现。如香港在“非典”以后认识到社会公共卫生的重要性,制定了专门的法规,对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者处以重罚,一举革除了千百年来乱吐乱扔的坏习惯。这说明,当所倡导的道德规范与当时人们的道德行为不一致时,只有通过法律法规的实施和反复适用,才可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逐渐形成一种新的道德传统和行为习惯,创建一个和谐的文化环境。
  
  二、班级德育是法制教育的重要途径
  
  中小学教育形式是班级授课制,班级是基本的教育教学单位,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在班级德育活动中开展法制教育是培养学生法律素质的主要途径。
  
  1.拓宽教育渠道普及法律知识
  进行法制教育,普及法律知识是基础,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拓宽教育渠道,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
  首先,抓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传授法律基础知识。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中学的思想政治课都必须突出法制教育的内容,把《宪法》、《民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中涉及公民权利、义务的内容以学生可接受的形式传授给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使学生从小就养成权利义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开办法制宣传教育橱窗。中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他们以图文并茂的法制宣传画进行教育,情景直观效果好。如在学校宣传橱窗、班级黑板报中张贴诸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消防条例》、《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宣传图片,可以让学生在课余饭后从图画和简洁的文字说明中学习、了解、巩固法律知识。
  第三,举办黑板报、墙报。让学生举办法制教育黑板报、墙报,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有效手段,学生通过自己摘录法律条文,自己选择案例,自己组织材料,自己写学习法律的心得体会,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四,印发普法知识手册。有些法律与中小学生关系十分密切,如《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等可编成小人书或配图学习手册,中小学生通过学习,明白凡是违法行为都会给社会或他人造成危害,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最终也会害了自己。使学生通过学习,懂得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知道哪些事情是必须做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是禁止做的,从而明辨是非,树立法制观念。
  第五,利用学校广播台、电视台进行法律知识宣传。学校广播台、电视台每天可固定一段时间,专门进行法制宣传。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编段小快板,讲个案例故事,说则幽默笑话,开展有奖问答,举办“法律知识”专题讲座等,使其成为学校法制教育的重要阵地。
  
  2.开展多彩活动提高法律意识
  学法才会知法,知法才能守法。中小学的法制教育不仅要在法律知识教育和宣传上大做文章,还应结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各项教育活动,融法律知识教学于各项活动之中,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首先,举办丰富多彩的班、团、队活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应与思想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养成相结合,班主任、辅导员和科任教师要紧密配合,结合班会和团队活动开展法律常识教育,如演小品、小话剧,或开展“安全在我心中”、“遇到违法行为我该怎样办”主题班队会,成立“校容校纪纠察队”、“三室两厅纠察队”等,让学生从活动中去体验、领会法律知识。
  其次,开展普法知识竞赛。通过宣传、讲座、板报、手册、班队活动等宣传活动,学生已掌握了大量的法律知识,基本明确了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安宁,保护人民合法权益,惩治违法犯罪分子,保障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顺利进行的有力武器。基本明白了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的道理。通过开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