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老师,你是离开还是靠近

作者:杨 哲




  最近看到一个小故事。在一场讲授如何做好人生规划的专业课中,教授问学生:“假设你一个人外出旅游,来到了一个峡谷,发现几米深的地方有一个手提包,而且手提包是打开的,里面明显装着一沓钞票。同时,你还发现,在悬崖边有一些看起来长得不是很牢固的树根,这树根可以帮助你到达手提包的位置,拿到这笔意外的财富,当然,你更有可能因此而摔断脖子,请问:你会选择离开还是靠近?”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了离开,毕竟,再多的财富也比不上可贵的生命。教授没有发表任何意见,继续问:“如果那个装钱的手提包换成一个失足落下的小男孩,他此时奄奄一息地发出求救的呼唤,你又会怎么选择呢?”学生们考虑了几秒钟后,全部选择了靠近。为什么面对相同的环境,相同的危机,相同的后果,学生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呢?原因很简单,因为目标不同,一个目标是为了取得财富,一个目标却是为了营救生命,相比较当然生命要比财富重要。
  离开还是靠近,其实是一个哲学问题,反映出一个人的价值观念。联想到经常与同事们谈论的教育困境问题,我更是深有感触。当教师面对教育的困难时又何尝没有这样的选择:教育评价体制不健全,面对所谓的“差生”,我们是选择离开还是靠近呢?社会经济利益多元化,面对教师职业的清贫,我们是选择离开还是靠近呢?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我们连分辨离开与靠近的智慧都没有,分不清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那么所有的教书育人都将沦为空谈!
  有些教师面对升学的压力,对一些调皮、不听话的学生会感到十分头痛,可能一开始也会特别地关注他们,靠近他们,但经过几次教育失败后,耐心渐渐消失殆尽,会慢慢地放弃他们,离开他们。认为只要这些“差生”老老实实地在教室里坐着,不出乱子,就万事大吉了。扪心自问,我也有过这样的想法,也时常会用“放弃是一种智慧”来安慰自己。但现在我不禁想问自己:“如果那一个失足落下的小男孩,是自己的孩了,我会怎么选择呢?”我当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靠近,去挽救他。如果我们能够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育,那会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
  如果问一问身边的老师想不想转行,我想回答希望换工作、尝试新的生活方式的老师不会少,因为他们觉得教师的工作压力太大,社会地位、待遇不高暂且不说,整天围绕学生转,犹如“井底之蛙”,根本没有“钱途”。但也有很多教师说:自己永远不会离开这一行业,如果有来生还会选择当老师,因为老师的工作给他们带来其他职业所感受不到的快乐和幸福。前者把教师的职业仅仅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后者则把教师当成了自己的事业,视教育如生命。前者在教育的峡谷中,看到的仅仅是一沓钞票,而后者看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呢?面对外界的灯红酒绿,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视教育如生命、视学校如生命、视学生如生命,能够在教育的沃土中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力争做名师,做人师,那么我们还会选择离开吗?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