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富家子弟类学生的教育问题探索

作者:周立和




  一、从晓强看富家子弟类学生的现状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发展,饱受贫穷之苦的中国人,而今很多也富裕起来了。在激情于致富奔康的同时,我们发现:奋斗者成功了,家庭富裕了,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来了。如是,便有了富家子弟的词汇、说法、思考、探究……
  晓强,武汉市武珞路初中毕业,不多不少刚好踩着“调节线”进了华师一高中。他身高一米九二,打得一手好篮球。爱戴鸭舌帽,爱穿“耐克”鞋。“初中班主任不敢管他,谁管他就恨谁”,他的一位初中同学好心提醒老师:“他家在市中心有好几处花园楼房……”围绕晓强这一个案,在三年的高中教育中我试着对富家子弟类学生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探索。
  贫穷不是“原罪”,富有也不是“罪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应该“调整”思路,更新“富家子弟多纨绔”的传统观念,给予他们一个公正的评判。
  1.富家子弟类学生的教育优势
  ——教育条件比较好。由于富家子弟家庭经济比较宽裕,学生无须操心教育条件的保障,可以安心学习,因而有充足的学习时间、优越的学习空间和富裕的学习用品。这些对于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比较关键的。
  ——教育环境比较好。很多富家子弟可以选择居住在文明的社区,选择优质教育资源以及聘请高级家庭教师。
  ——教育前景比较好。富家子弟在教育前景上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机会,上重点学校,上热门专业或者选择出国留学。据中国经济网报道,中国目前的海外留学生总数达几十万人,并且大多数都是自费出国,留学生每年的花费至少几百亿元以上。面对这么广阔的消费市场,各国大学都在使出浑身解数争抢中国学子。尤其在初中、高中期间出国的学生中,富家子弟占有绝对优势。在目前市场经济尚未完全成熟的状态下,富家子弟的就业状况要明显好于贫困子弟。这不仅仅体现在富裕家庭有更好的就业成本和社会关系,很多富裕家庭自身就有大型企业,基本完成了资本的积累,子女事业的起点很高。
  2.富家子弟类学生的教育问题
  抛开富家子弟富则志坚、善守大业、行侠仗义、扶危助困的“先例”,真正“追寻”一下目前富家子弟整体的“生存”状况,其“情”其“景”绝不亚于贫寒子弟面临的绝境……
  ——富家子弟容易厌学。学校教务调查和班务记载显示:现在学生普遍较厌学,但在这“厌学群”中,家庭越富裕的子弟,其所占的比率越高,程度越严重。孩子在家里谈吃谈穿开心,谈球谈网有劲,可就是一谈到学习就愁,一提到成绩就烦,稍不留意还摔盘子砸碗,甚至离家离校出走。许多父母伤心不已,深感现在条件越来越好,可孩子却越来越难管。有位副厅长,在事业上可谓一帆风顺,但在儿子的教育问题上却毫无办法。儿子高一在某名校犯事被开除。高二转到某县乡村中学,由于严重违纪而离校出走一月余……“儿子再上哪个学校呢?”该副厅长无奈:“平生难事也碰到不少,但没有解不开的。如今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还真没辙……”
  ——富家子弟容易变成问题少年。据某名校学工处记载,一个学年内所处分的26名学生中,竟有23名是富家子弟(另3名中有1名是本校教工子弟,2名出自单亲家庭),其比率之高令人瞩目。《中国青年报》载,今年4月13至19日一个星期里,荆州市发生了4起共33名中学生集体出走事件,原因虽多,但其中大多是相对富裕家庭的孩子所为,某班7名出走的学生中,有6人的家长在经商。
  
  二、从晓强看富家子弟教育问题形成的原因
  
  晓强十五岁,想学开汽车。爸有点犹豫,被妈瞪了一眼。很快驾驶考试幸运过关。拿到驾照当天就要求老爸给买车。老爸说:“你自己去看吧。”二话不说,一辆28万的“甲壳虫”及新钥匙立即到手。有一次爸爸叫儿子扫扫地,马上就被妈妈一顿“臭骂”而作罢。可他在学校忙吗?大多数富家子弟,一提上网,精神抖擞;一提学习,垂头丧气;学习不刻苦无耐心,不肯多花时间;讲吃讲穿贪玩,吃要吃色香味怪,穿要穿时尚名牌,玩要把游戏“打穿”,喜欢相互盲目攀比,分散了学习注意力。
  为什么这个群体的孩子更容易变成问题少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秘书长黎陆昕分析认为,爱孩子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富家子弟与普通孩子并无差别。关键是看“爱”的内容是什么?假如只是物质上的满足,那么富家子弟明显比普通孩子有条件,但恰恰是这些东西给他们的性格和行为带来了影响,使他们小小年纪就沾染上了“富贵病”等不良东西。这也是转型期中国一个普遍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大部分富人在拥有财富的时候是茫然的,加上他们以前有过贫穷的背景,因此特别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受这个苦,风风光光的背后,却种下了祸根。
  1.人的自然本性使然。人可能有与生俱来的惰性。可以想见,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枯燥寂寞的艰苦奋斗,另一条是花前月下的吃喝玩乐,令一个既没有理性又没有目标要求的人去选择,哪条路更容易被选中?不言而喻。如果不是有十分具体的需要,可能很少有人愿意选第一条路自找苦吃去学习更多的东西,毕竟还是吃喝玩乐要轻松得多。更何况一个涉世未深、可塑易变的中学生。
  2.“非官即商”的疏忽大意。我们统计发现,不求上进成绩不佳的富家子弟,其父母往往“非官即商”。不少父母白天忙商务政务,晚上忙应酬,在家里和孩子相处时间太少,很少关心孩子,一些孩子甚至一周半月难见到父母,除了吃喝穿戴和金钱的充足供应外,其它的交流则显得不足。一方面,这些孩子太清楚自己父母既有钱又有关系,太相信父母手中钱权的作用了,觉得自己读不读书都无所谓,无论读得好不好,爸妈都有办法让自己到好的高校或到国外留学;另一方面,在要什么有什么的好日子过得津津有味之际,一旦走进竞争激烈又规范严谨的学校,不少子女便没了激情和兴致,更没有动力和毅力,因而勇气和能力过早被淹没,不良习惯渐渐得以养成。
  3.“幸福观念”的里应外合。中国大部分富贵人在拥有富贵以前都曾有过贫穷艰难的背景,因此特别不希望儿女像自己小时候那样“吃苦”。认为就只一个孩子,在外万万不可丢面子吃亏上当,在家大可不必“拘谨”,何况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别的孩子有的,自己的孩子也得有;别的孩子梦想的,“摘星星”也要让自己的孩子有。甚至连儿子、孙子的墓碑墓穴也得早早备好。
  
  三、从晓强看富家子弟类学生的个性
  
  晓强是个典型的富家子弟,具有如下复杂的个性特征:
  1.散淡。在吃、穿、用、花诸方面从没有压力,宽松自如;没有羡慕他人的感觉,也没有为目标而废食忘寝的习性;对同学不温不火,对老师不卑不亢,对纪律不畏不烦,对学习不急不慢;智商不差,上课从来就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什么笔记也懒得做;座位四周、桌上桌下常常甩满饼干袋、牛奶盒;桌上的书本堆积得比谁都高,却比谁都杂乱。随意飘逸,诸事不屑一顾。
  2.仗义。一般不背后伤人,心地善良,肯帮助人——只要你向他求助,但容不得在他面前逞强的同伴,不习惯老师和家长对他的约束指点;同学委屈了他喜欢出来说公道,班干部管理时他更喜欢“斗斗狠、放放炮”;集体活动他打头阵参与,并献计出力,可自己的作业经常缺交,交上的作业中应付的成分大,能省一个字他也要偷着省;遇到难题从不去问同学老师,但别人解不开的难题他却经常凑拢去发表见解;别人忙于作业,他却电脑玩得呱呱叫,只要给他“捧场”,他也不惜“露几手”。
  3.矛盾。外界要求和规范之际,他显得不服而独立意识强烈,而需要自理自主的场合他又依赖心理偏重;渴望成熟与成功,又常因知识和能力不济而烦躁;交朋友时,成绩好的同学他敬而远之,对围着他转的同学又耍点娇气霸气;爱下决心却难得坚持;外表刚毅却情感脆弱;表面平静却心思敏感……数学老师曾说:“这样的学生,面孔无常,你无法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插手帮他。”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