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中国留学生人数居全世界首位等

作者:佚名




  中国留学生人数居全世界首位
  
  据联合国官方网站消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统计资料显示:中国是世界上在国外读大学的人数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大学留学生占全球总数的14%。
  公布这个统计资料的是教科文组织位于蒙特利尔的统计所,这一机构发布的《2006全球教育摘要》报告了全球100多个国家高等教育中“流动学生”的状况。
  教科文组织对“流动学生”的定义是:“在一个外国学习且没有取得该国永久居留身份的学生”。
  这份报告显示:作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中国留学生的去向大都集中在美国、日本和英国。这一趋势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留学生来源的分布状况。1999年,东亚与西欧的留学生人数不相上下。但仅仅4年之后,东亚留学生的人数就超出西欧1/3。
  报告称,从1999年到2004年,全世界“流动学生”的人数增加了41%,也就是从175万增加到250万。同一时期,各国高校的录取率也上升了40%。
  报告称,全球六大留学目的国,接纳了留学生总数的67%。这6个国家及其接纳留学生的份额分别是:美国(23%)、英国(12%)、德国(11%)、法国(10%)、澳大利亚(7%)和日本(5%)。
  
  两会聚焦:义务教育能否延长3年
  
  “12年义务教育”,在今年的两会上,这一概念多次被代表委员提及,有的代表甚至写出数千字的议案,呼吁国家将“12年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新目标。9年还是12年?中国的义务教育能否延长3年?这一关系千家万户的教育话题,成为会内外关注的一个热点。
  
  代表呼吁
  延长三年有四大理由
  中国工商银行安徽分行行长刘卫星等代表,在对安徽、河南等省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进行调研后,今年两会上正式提出议案,列举了实行12年义务教育的四大理由。
  首先,避免中国经济陷入“低技术陷阱”。目前,我国技术工人严重短缺,企业被迫大量使用低水平工人。低工资、低教育、低技术、低劳动生产率、高淘汰率的状况,正使我国经济陷入“低技术陷阱”。
  第二,可缓解未来就业压力。未来20年,中国16岁以上人口,将以年均550万人的规模增长,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9.4亿人。如果实行12年制义务教育,可使部分人口就业时间推迟3年或更长时间。
  第三,为贫困家庭子女送去“知识资产”。普及12年义务教育就是增加下一代人的知识资产,提高未来就业能力,这对许多农村家庭和城市贫困家庭子女是“雪中送炭”。
  第四,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三农”核心是农民,农民关键是素质,素质症结是教育。12年义务教育,可以使农民受到高级中等及以上教育。
  
  各地做法
  北京实行广东否定
  近年来,关于实施12年义务教育的讨论此起彼伏。北京市已经宣布将逐步实施12年义务教育,上海甚至说早已实现12年义务教育,正在朝14年义务教育的目标迈进。但是,各地也有不同的声音。
  2002年,广东省教育厅对广东省政协委员提出的“关于广东省率先实施普及12年义务教育的建议”进行了答复,实施12年义务教育没有充足的生源、充足的经费和教师。
  
  百姓调查一致赞同
  延长义务教育,百姓怎么看?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基层代表和普通群众,得到的答案是一致赞同。安徽团代表余的娜说,“咱们那地方不少孩子,读完初中不是考不上,就是没钱交学费,能读上高中的只有20%。”余的娜说:“十四五岁的孩子,打工没人要;在家种地,又没有力气。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又管不上,孩子游手好闲,时间长了,就去偷牲口、偷摩托车。职高和高中能不能降低点‘门槛’,让农村孩子多念几年书?”
  大学生程国蓉说,为读书,家里花了很多钱,父母成天省吃俭用,看着心里不是滋味。要是实行12年义务教育,家里能少拿点学费。
  北京市民秘育珍认为,现在中国经济发展很快,百姓生活得到很大改善,逐步实施12年义务教育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加强国家未来竞争力有很大好处。
  
  高考制度人性化能否通过“考试”
  
  高考是严肃的事情,制度的防范和约束势在必然。但今年,在诸多森严的考试制度中,几个“柔性”规定,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光芒的闪烁,令人欣喜:
  在北京,准考证丢失可快速补办;忘带准考证但如与准考证存根上所贴照片相符,考生可先进场应考;患病考生可在专设的考场应考;多数考生或考务人员由于交通、气象等不可抗拒的原因迟到,受影响的考场推迟考试。在沈阳,开通了“96130考试应急服务电话”,专人接听考生的求助电话,给考生送去贴心的应急服务。在山东,考生一旦忘记带2B铅笔、圆珠笔、橡皮或所带的笔无法使用等,可以由监考员调剂;考生如不小心弄脏或损坏试卷、答题卡要求更换时,监考员可以申请备用试卷、答题卡……
  从1977年正式恢复高考制度到今天,高考已经走过了29年的历程。从当年苛求家庭出身的“推荐式”,到强调考试成绩的“竞争式”,高考走出了“血统论”的阴影,更多公民得以推开大学之门,公民的平等教育权得到了充分尊重;从一张考卷定终生,到今年部分大学自主招生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应试教育已显“破冰”之势;而高考时间从“黑色七月”到“凉爽六月”的调整,也从一个侧面,彰显了人性化理念……
  所有这些,都证明了一种现象:高考制度的人性化,正逐渐成为一种时代潮流。而在此背后彰显出来的,正是考生权利的最大化保障。当然,考生权利的最大化,也正是公民权利的最大化。毕竟,在如此重大的考试面前,无论怎样强调这种权利,都不为过。
  考场内,接受考验的是考生;而考场外,我们的高考制度也同样要接受人性化的考验。遍览各地的考试规定,还存在着不少亟待改进之处。
  比如,全国各地的应试守则中有这样一条:“开考15分钟后不得进入考场。”之所以这样规定,一般说来,主要与稳定场内的多数考生情绪有关,以免他们受到打扰。但如果上升到考生权利的高度,这种规定也许就值得商榷了,因为它单方面考虑了大多数考生的情绪(迟到会影响别人答题),却没有顾及某名具体考生的权利。开考15分钟后,哪怕只是迟到一分钟,就被剥夺了应考权利,这种做法有些残酷。而办法也是有的,比如我们可以为迟到者设立一个“迟到考场”,既不影响别人,也能让迟到者继续参考,何乐而不为?
  再如高考“禁厕令”。这条应试守则,一度因其缺乏人性,遭到公众质疑。在此背景下,从去年开始,广州市率先解禁此令,规定:一般情况下,考试中途考生若要上厕所,需做交卷处理;但如确有身体不适需要上厕所,可由主考指派一名同性别的考场联络员全程陪同其上厕所,厕毕可继续考试。然而,直到今天,广州市的这种人性化做法,也没有被各地普遍采用。
  现代教育的一大标志就是启发人性、尊重人性,保障每个人享有作为人的尊严。人性不仅体现在教育所传播的知识上,更体现在教育所采取的形式上,不管是课堂还是考场,它的每一个细节安排都能体现出教育的文明水平。作为最受国人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高考早已经成为象征中国教育文明的一个标杆。那么,无论是从宏观层面,还是从微观层面,如果我们能够从公民权利的最大化出发,努力改进现行的高考制度,高考制度的人性化才算通过了“考试”。
  
  我国自杀自伤等心理问题青少年已超过3000万
  
  近日,由上海市政府、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主办的第73期“东方科技论坛”,首次将会场搬到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聚焦“严重精神疾病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的前沿研究”。中科院院士贺林强调说,能吸引3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参加这次会议,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不管我们愿意与否,我们正无情地进入到了‘精神疾病时代’,面对精神卫生问题的严峻挑战”。
  统计显示,我国精神分裂症的人群患病率达1%,即平均每100人中就有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的患病率更高,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我国北京、上海等城市抑郁症患病率高达4%——8%。目前我国各类精神障碍患者已超过8300万人,以精神分裂症为代表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达1600万人。此外,存在暴力攻击、自杀自伤等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青少年已超过3000万人。近年来,以神经症为代表的各种情绪问题日益突出并呈逐年上升趋势,而随着自然和人为灾难事件的频繁发生,与之相关的精神障碍也日益增多。
  精神疾病已成为社会和家庭的沉重负担。卫生部发布的资料显示,与精神疾病和行为障碍相关的疾病负担占全部疾病负担的20%,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据预测,进入21世纪后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将更加突出,并将上升至全部疾病负担的四分之一以上。
  (以上均为本刊综合消息)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