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别让“创新”成“忽悠”

作者:杨广英




  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素质教育走向正轨的必然趋势,是对应试教育的一次破冰。走在教育改革前沿的老师常常大谈特谈自己的教学创新经验,把课堂教学当作教育创新的主渠道、主阵地,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学主要目标,把创新思维当作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目的,在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过程中,强调不能用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否则,将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毋庸置疑,创新的教学理念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确实给沉闷的课堂带来了活力。然而,我们的“创新”教育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
  一位小学教师在数学公开课上,出示这样一道题,按规律填空:8、6、4、()。
  一名学生认为答案是“1”。老师问为什么。理由是:前面两个数字的笔画是弯的,第三个数字的笔画是直的,两个弯弯的后面应该是直直的,并且数字一个比一个小,所以应填“1”。老师接着鼓励:“观察真仔细,你真聪明!”而另一名学生则认为答案是“2”,理由是:前三个数都是2的倍数,最后一个数理也应是2的倍数,且数字一个比一个小,所以该填“2”。老师同样赞许:“想得真妙,棒极了!”课下,有的学生问这位老师,为什么这道题会有两种答案呢?老师脱口而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只要言之有理,都是对的!”
  无独有偶,语文课上,也常常听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论你的观点如何,只要言之有理,都是对的!”
  好一个“言之有理”!这不由得使我想起赵本山的小品《卖车》,赵本山靠脑筋急转弯使范厨师屡屡上当。我们知道脑筋急转弯的答案都是不确定的,但赵本山总能自圆其说,使对方觉得言之有理,以至于受骗。因此,赵本山成为家喻户晓的“忽悠”大师。而有些老师面对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答案,不讲清其所以然,却用“言之有理”来搪塞,用“丰富多彩”来“忽悠”,尚且美其名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试想,老师如此“忽悠”,学生怎不糊涂?
  可以大胆设想一下:假如物理课上,学生说“雪化了变成春天”;数学课堂,学生说“零是烧饼”;而学生在回答“林黛玉是怎么死的”时,信口说“摔死的”,理由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诸如此类,如果我们都认为言之有理,肯定学生的答案,那么,我们将把学生引向何方?
  诚然,教育需要创新,又不能挫伤学生学习兴趣,但是我们岂能避开学科性质、教材本身、客观实际而对学生的答案盲目肯定呢?当代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任何一个问题,往往都有一百个解决的方法。在分析、寻求答案的时候,绝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往往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由此可见,魏老师说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多种多样,但目标只有—个,即解决问题才是根本。由于学生的阅历、经验、知识储备及认知水平参差不齐,见仁见智就在所难免,因此,答案也往往是“丰富多彩”的。虽然答案的“丰富”,从某种意义上说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但凡事都应有“度”,过犹不及,即使答案丰富,也未必都准确。学生的答案有的可能不着边际,甚或是错误的。因此老师要因势利导,根据回答的情况,引导学生求索问题的正确答案,揭示事物的本质。犹如曹冲称象,不用秤可用船;司马光救人,不下水可砸缸;高斯求和,不计算可找规律……凡此种种,一言蔽之,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有多种,但关键是哪一种更切合实际,更科学。
  面对丰富多彩的答案,教师要发挥积极评价功能,充分肯定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和敢于大胆想象的能力,但是,更要引导学生用客观依据,通过理性分析、多元思考,综合比较、整合筛选后,再下结论。正如8、6、4、()这样一道题,括号里填“1”,乍看是形象思维的结果,其实,数学学科注重的是抽象思维,因而,填数字“2”更能反映这组数字的规律。
  总之,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身为教师的我们应有严谨治学的态度,既要鼓励学生敢于大胆创新,又要要求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思维。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舞台上,赵本山可以成为妇孺皆知的“忽悠”大师,而课堂上,别让所谓的“创新”使我们成为“忽悠”老师。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