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海归”儿子习惯了压力生活

作者:蓝 天




  2005年的夏天,我带着儿子在一片劝阻声中做了“海归”。在加拿大生活了两年,出国时还是一个小男孩儿的儿子,在这两年里迅速长大,成了一个高高大大的15岁的少年。很多朋友对我们的回国不解,因为加拿大可称作是孩子们的天堂,大多数移民过去的孩子都乐不思蜀,甚至当父母萌生回国的想法时,很多孩子都会说:“你们回去吧,我要自己呆在这里。”但我的儿子却似乎是个异类,他说他不喜欢加拿大。我看着他在那里一天天地委顿下去,最后还是做出了回国的决定。回国之后他几乎变了一个人,在国内紧张而充满压力的学习中,他竟然兴高采烈又劲头十足。我惊讶地发现,原来孩子也会爱上压力生活,孩子也会喜欢在竞争的环境中展现自己,不断地获得心理满足,从而感觉到快乐和成就感。
  儿子是在杭州读完初一出国的。加拿大和中国一样,中小学也是12年,但不分初、高中,小学读8年,中学读4年。所以儿子到了那儿,便上了小学八年级。以他在国内学的那点儿可怜的英语,最初坐在课堂上几乎是茫茫然。幸好那儿有不少中国孩子,能给他做必要的翻译。加拿大是个移民国家,老师们见的移民孩子多了,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跟我们保证说:“没关系,他一定能跟上。”
  加拿大的小学生的确幸福,每天上午9时上课,下午3时半放学,有校车在小区门口接送。作业也很少,很多时候不是做题,而是做个叫“project”(项目)的东西,老师给个主题,学生可以用各种方式去完成,通常是图画、手工,再写上几句话。还有的作业是在网上搜点儿资料,综合一下,弄成个小论文什么的。在国内擅长做题,又是逻辑思维绝对强于形象思维的儿子做起这种作业来基本是糊弄事儿。数学的内容几乎只有国内四五年级的水平,弄懂了里面的英语单词,做起来是小菜一碟儿。只有英语是实打实的,但老师也不会因为你成绩太差而额外给你多补点儿课,加点儿作业。所以儿子最初虽然上课听得半懂不懂,却一点儿不着急,几乎每天都玩得高高兴兴地回来了。
  儿子在国内时算得上是个学习自觉的孩子,老师布置什么他做什么,绝不偷懒,但老师要是没要求,他就找不到北。这一个性使他在加拿大的学习是成也于此,败也于此。小学八年级这一年,虽然作业不多,但因为他的英语实在太差,不努力就连课也听不懂,这逼得他不得不大量地去查阅和背单词,把功夫花在英语学习上。幸好有这点压力,他的成绩很快上升到了班里的中等水平。
  2004年的夏天,儿子又一次小学毕业。毕业典礼很隆重,男孩子西服革履,女孩子都穿着漂亮的晚礼服,家长被邀请参加。孩子们一个个上台领取毕业证书,然后是颁奖。儿子得了一个进步最快奖。这真的让我意外,我高兴地拍拍他说:“儿子,你很了不起,这么快就适应加拿大的学习了,继续努力啊!”
  不过,我高兴得早了一点儿。一进入中学,儿子就有点儿找不到方向了。加拿大的中学课程设置类似于大学,学生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上什么课就到什么教室,没有固定的班级,老师上完课就走人,不像小学那样多少还有人管着。老师基本不批改作业,在课堂上对一对就完事。学生的分数属于个人隐私,绝对不会公布。学习如此宽松,儿子每天下午3时就回家了,却不像小学时那样开心,也很少和同学交往,问他为什么,他说下课只有五分钟,刚够从一个教室走到另一个教室,没时间说话,也就没机会交流。放学回家,他花半个或一个小时写完作业,就无所事事。很快,他迷上了网络游戏,可以连续两三个小时甚至四五个小时沉浸在游戏中。
  那个学习努力、回家爱说爱笑的儿子忽然就变了。看着他一天一天沉迷于游戏中,我不得不一改从前的宽松原则,禁止他在周一至周五玩游戏。可是他懒洋洋地回答我:“不让我玩游戏,你让我干什么啊?”是啊,干什么呢?用英语听懂课已经完全没有问题,作业也都写了,成绩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我从来都是把儿子交给学校、交给老师,儿子也习惯在外在的压力下努力。我知道儿子不是不爱学习,而是不知道怎么自学。在加拿大中学这种像大学似的宽松学习环境下,一个还缺乏自制力的少年很容易变得放任和懒散,学习也缺乏激励机制,学得不好不会受到批评,学好了也没什么表扬。这种机制对一个充满创造性和个性活力的孩子而言,是非常有益的,但儿子偏偏属于循规蹈矩、喜欢跟着老师走的孩子,他个性中争强好胜的优点在这种机制下也无从发挥。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班集体那种温暖、互帮互促和给予孩子的归属感,在这里完全丧失。儿子因此变得孤僻而郁闷,他其实并不是真的迷恋游戏,游戏只是他转移情绪的一种渠道,他玩得并不开心。
  想清楚儿子的种种问题,我终于在2005年的夏天做出回国的决定,儿子一听高兴得很。我给他打预防针说:“回国以后,你可能要每天学到夜里11点钟,没有时间玩游戏,你得拼命补上那些你没学过的课,你要是跟不上,可能会上不了好大学。”他信心十足地说:“我怎么会跟不上?我这智商,没问题。我保证努力。”
  回来以后,儿子本该上高一,但因为没有中考成绩,更因为国内数理化比国外教的要深得多,而且语文也差了一大截,所以只能去上初三。找学校挫折重重,谁都不愿收这样的“海归”孩子,怕他跟不上,影响中考录取率。后来好不容易找了一个公办民助的中学,拿了初二的期末考卷做入学考试,结果儿子的强项数学也只考了70多分,物理50多分,语文只是混个及格。校长一看这成绩,便说,只能收做试读生,开学后第一个月的月考成绩达到录取标准,才能办正式的入学手续。
  这下,强大的压力来了。我对儿子说:“如果这个学校不收你,爸爸就没有办法了,你也许只能再回加拿大去。”儿子回答我:“我不会回去的,他们一定会收我。”此时,他知道他必须用自己的刻苦和努力来达成他的目标了,无须我再多言,暑假的前一段,他每天早上6时起床,毫无怨言地坐一个半小时的公共汽车去上补习班。上完补习班,我又给他请了个家教个别补课。整个暑假,他都在学习,别说游戏,连电视也很少看。
  开学第一天,学校把家长都找去,和学生们济济一堂,听教导主任做中考动员,宗旨就是分数。坐在热气腾腾的教室里,觉得自己很久没有感受这种气氛了,这可能很适合儿子那种争强好胜、跃跃欲试的心态。
  后来的情形果然如此。每天都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测验,连作业也打分,很多孩子都讨厌的这种打分,儿子却十分喜欢,因为他从小爱数字,对分数更是情有独钟。分数这个学校的目标,也就成为他学习最大的动力,同时也成为他的乐趣。他每天早上7时到校,晚上7时回家,再也不能像在加拿大时那样懒洋洋的了。非但不懒,而且还精神抖擞,一回家就兴致勃勃地讲今天又做了什么测验,得了多少分,是班里的第几名;哪个同学最厉害,是天才。他最得意的当然是在加拿大苦学两年的英语了,经常向我汇报老师在课堂上念他的作文了,别人听不懂的听力题对他来说太容易了。
  那个爱说爱笑、上学上得兴高采烈的孩子突然又回来了。早起无所谓,晚睡也不在乎,铺天盖地的作业更不怕,不能玩游戏就不玩,没时间看电视也没意见,通常孩子们都不会喜欢的这种高压力学习环境,我这个儿子居然乐在其中。当然,能让他如此快乐的是,他看见自己的各科分数每天都在不停地往上升,开学仅仅两个星期,他就向我宣布,学校一定会正式收他的。果然,十一以后,月考成绩下来了,他是班里的第三名,挤进学校排列的中考第一梯队的最后一名,因此荣升快班。校长也高兴地跟我说:“这孩子刻苦,收下他了。”
  进入快班以后,压力更大了,不过也让儿子更有方向了,因为班里都是尖子,他有了赶超目标,何况,下月考得不好,恐怕还会回慢班,那是让儿子觉得没面子的事。此时,我的任务已经从加压改成减压了,有时候他困兮兮地还在背课文,我会说别背了,早点儿睡去吧,明天再说。他居然会比我还坚持,非要背完不可。他经常拿着他的考卷,对我讲述他哪里失误了,哪里还可以改进。我有时听烦了,他还滔滔不绝。在排得满满的日程表中,偶尔看看电视和玩玩游戏成了他最大的享受,而这种享受是一种真正的快乐,绝对不同于他在加拿大时沉浸于电视和游戏中的那种慵懒和发泄。如此真心向上,儿子在第二次月考时的名次迅速飙升,比第一次月考整整前进了30多名,升到了快班的第12名。
  儿子的现状让我如释重负,庆幸自己回国的决定是正确的。也许不是每一个孩子都适合出国学习,国内以分数为第一的教育体制虽然备受争议,但它也的确成为一部分孩子向上的动力。宽松的环境可以成就一个天才,但也可能造就一批懒人,儿子不是天才,自称也不是学习刻苦的人,所以,有点压力的竞争生活应该就是他最适宜的成长环境了。
  其实,我真正高兴的不是儿子的分数,而是儿子那种精神状态,开心、自信、朝气蓬勃。我想,不管孩子还是大人,有目标才会有方向,在竞争状态下,争强奸胜的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也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如此,他才会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是值得的,也才会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这,也许就是儿子宁可放弃舒适而散漫的加拿大校园生活,而爱上国内这种压力生活的原因所在了。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