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如何应对学生的心理饱和

作者:林泽民




  “饱和”一词系化学术语,将溶质加入溶剂中,当不能再溶解时,叫做“饱和”。“心理饱和”则是心理的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人的大脑一般有个抑制、兴奋的过程,当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时,人的情绪就较高,学习、工作注意力也就集中,但这个兴奋期不可能无休止地持续下去。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在一个公共场所摆放纸和笔,如果有人能一口气把数字从 1写到300,不写错也不涂改,则奖励50元。写的人不少,但最终没有一人能领到50元。心理学家认为,参加者之所以都失败了,是因为长时间紧张地做同一件事情,心理产生了饱和现象。所谓心理饱和,就是人已经处于一种非常厌烦的,不想或不能继续某项任务的心理状态。
  
  一、心理饱和现象在学生中普遍存在
  
  其实,心理饱和现象在学生中几乎随处可见。老师布置了许多作业,学生开始做时,动作快,做得也正确,但做到后来,速度慢了,还常有差错,同时出现厌烦情绪。对于经常违反纪律的学生,老师如果每次都是用同一方式批评教育,学生对老师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就总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有的老师上课总是“照书念经”,老是用那三板“斧头”,久了学生也产生厌烦,学习成绩总是提不上来,甚至滑坡。
  
  二、心理饱和在学生管理中是一种“不安定因素”
  
  心理饱和的能量很大,在学校日常管理中会引发许多问题。虽然个别意志很强的学生能克服它,但这样的克服是有限度的。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甚至影响记忆力和创造性思维,造成精神不振,情绪低落。学习的消极状态进而影响学生整个生活状态,造成恶性循环。例如有的学生不完成作业或抄袭作业,有的逃课、顶撞老师,上网吧、玩游戏,上课故意睡觉等,甚至有些学生因此中途辍学。
  所以,我们不能小看心理饱和的危害,它是一种不安定因素,对学生身心健康以及整个生活状态、人生观有极大的危害。
  
  三、心理饱和需要积极预防和调节
  
  在老师的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心理饱和的预防和调节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讲,心理饱和可以通过放松疗法来预防和减轻。做任何事都可能会产生心理饱和,关键在于要有心理准备,要有预防和缓解措施,不要因为心理饱和而加重心理压力。
  1.学校在课程安排方面尽量考虑文理、动静相间,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协调搭配各类科目。而且学校应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多组织一些文体活动,既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让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得以表现和发挥,也可避免学生产生心理饱和。
  2.教师在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上注意把学科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如结合多媒体,利用动画、图片、音乐等,多举一些学生身边的喜闻乐见的例子,上课时注意学生的情绪和反应,善于调动学生主动性,避免教学上的“死板”和“老套”。
  3.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多注意题型、题量、学科之间的协调,如背诵的、理解的、逻辑的、思考的题型穿插出现,不要让学生长时间做同类题型或因题量过多而产生心理饱和。
  4.在教育学生方面也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差异,做到“对症下药”。批评应讲究艺术,在爱与严的前提下,用灵活、合理的教育手段,让学生心服口服,避免因为教育方法单一、教育模式落后而使学生产生心理饱和。
  5.教师应让学生正确认知、看待心理饱和现象。教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让学生为自己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建立张弛有度的节奏,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心理辅导员。
  6.教师自身也应克服“心理饱和”。因为心理饱和不只是学生的问题,是每个人都可能存在的,而教师有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如果教师在生活、工作中产生心理饱和,出现厌倦、情绪化,并将之带到教育教学中,不仅影响工作,而且对学生也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修养,积极培养生活乐趣,尽量减少心理饱和带来的精神压力。
  法无定法,预防和应对学生心理饱和的方法举不胜举。教育工作者只有认识到这个问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采用相应方法,预防学生产生这种现象,及时调节、扭转这种现象,才能让学生有健康的状态去学习、探索。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