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换种方式去家访

作者:傅春松




  家访是我们教师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为了家访,老师们付出了很多的心血,有时是冒着风雨,顶着严寒;有时是空着肚子,忍着饥饿,可家访效果不一定很明显。如果我们尝试换一种方式去家访,或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带着赞美去家访
  
  我们一般都是在学生有问题的时候才去家访,其实那个时候,学生从心里是不欢迎你的,甚至是惧怕你的,家长听到孩子犯了错误,也是很难堪的。在这种情况下,家访的效果可想而知。与其这样,我们不如换个角度,带着赞美去家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班学生王某是个双差生,前班主任对他采取了很多方法都没有奏效,所有老师对他都已失去信心了,当我刚接这个班时第一个知道的就是他。可是,一次班级的电脑鼠标不灵,他带来了自己家的鼠标垫。第二天的晨会课上,我表扬了他,也许是想在新班主任老师面前争取表现吧,受到表扬后的他,主动承担了班级的卫生死角的打扫和整理工作。我觉得很有必要去家访一下,让他的家人也知道他的变化,并争取家长的支持。家访时,我说:我还不太了解他的过去,我觉得他非常有集体观念,这是现在许多学生所不具备的。于是我就举了上面的两个例子。他的家长听了,很感动地说:从来还没有老师表扬过他呢。后来他无论是学习还是常规都表现得很棒。
  
  换个地方去家访
  
  家访的时候,我们通常都是去学生家里。刚接班的时候,听其他老师说:张伟的家很穷,父亲的工厂倒闭了,家里房子抵押给银行,一家人暂时寄居在老城区外婆家。他的自尊心特强,从不愿别人提起这件事,更不愿接受同学的帮助。如果我到他家家访,他肯定不愿接受。我就把他的母亲约到学校对面的公园,在凉亭里,我进行了一次特殊的家访。既达到了家访的目的,也保护了孩子那颗自尊而脆弱的心灵。
  我还遇到过这样的一位学生:父母离异,分居两处,平时都忙于应酬,孩子住在爷爷家。我到哪一家都觉得不合适,我灵机一动,分别打了三个电话,把他的爸爸妈妈和他都约到了离他家较近的一个茶社里。在温馨的环境中,我们的观念从一切为了孩子的角度出发,很快达到了共识,而且我观察到,原本不算和谐的家庭在那样的氛围中显得很温馨。对于孩子而言,那种场合,那种感觉,那些话语,也许会终身难忘的。
  
  按受邀请去家访
  
  又到了烟花三月,草长莺飞的时节。每年的这个时候是我进行大规模家访的日子。今年我换了一种方式,不再搞突击,而是在家访前,让希望老师家访的学生递上纸条,上面写明要老师家访的理由、需要老师和家长做怎样的沟通、家访的时间。这样一来,绝大部分学生都主动递上了邀请书,写得有板有眼。在家访时,我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与家长谈话,有些学生不好说出的话,我可以替他说。比如一个学生嫌他母亲在双休日经常带人回来打牌,干扰了自己的学习,我就委婉地提出假期一定要多陪陪孩子,更不能影响孩子的学习;比如孩子嫌他母亲太唠叨了,我就向她指出提醒孩子学习是好事,但任何事太过了就会适得其反。征求学生意见后去家访,使我的家访更有针对性,更受学生欢迎,效果当然就更好了。
  
  避着父母去家访
  
  有时家访可以避着父母,在学生家里,和学生促膝谈心,该表扬的表扬,该批评的批评,很坦诚地交流。因为爸爸妈妈在场,有些话就不太好说,说重了,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说轻了,隔靴搔痒,达不到效果。这与在学校谈话也有区别,在学校,老师在学生的眼里是居高临下的;而在学生家里,学生感觉到老师是朋友,距离感会消失,对立感会荡然无存,在这样的氛围中,一些学校里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学生家里会迎刃而解。
  一次,需要调一个学生的位置,在学校里,该生不理解,与我发生了冲突,而且表现了对我很大的不敬。如果我打电话给他父母,矛盾就会激化。于是,第二天我听说他父母晚上都当班,就到了他家,他泡了一杯茶,在袅袅的茶香中我们开始了真诚的对话,一切都显得很随意,很轻松。所以有时避着父母去家访不失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