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毕业教育:不该被初中遗忘的角落

作者:李晓菲




  毕业生,是学校提供给高一级学校和社会的“产品”,“产品”的“质量”如何,不仅关系到输出毕业生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育声誉,而且直接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后续发展。近几年,我国每年有超过两千万的初中毕业生。法定的九年义务教育一结束,大量的初中毕业生就面临着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重大选择:是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求学,还是经过一定的职业培训步入社会?
  初中阶段是学生求学过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这个阶段个体的发展极其复杂,充满矛盾,在心理学上又称为“困难期”、“危机期”、“反抗期”。我国的初中生大多处于12—16岁的年龄段,这一阶段他们的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不平衡。一系列交织在个体成熟与半成熟之间的矛盾,致使他们感受到许多心理冲突和压力,在情绪情感、性格特征、行为表现等方面出现种种问题和矛盾。尤其是临近毕业的学生,他们面对人生中如此重大的选择,无一例外都会有不小的压力。毕业教育正是针对毕业生存在的问题而实施的一种教育,它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它的实施无疑对学生的一生具有重要影响。做好学生的毕业教育工作,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充满信心地走出初中校门,迈向人生的下一段征程。目前,在以升学为导向的教育背景下,对初中生进行的毕业教育已经越来越少了,而初中生对毕业教育的需求又是显而易见的,这就造成了学校教育和学生需求之间的脱节。那么,我们的毕业教育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这是我们每个中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毕业时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毕业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崇高的人生理想,积极的人生态度,坚定的人生信仰,是人积极进取、不断追求的不竭动力,是人克服困难、一往无前的胆魄和勇气的发源地。要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坚定的人生信仰,在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通过思想道德教育,让其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坚决反对的,使其在成长中逐渐强化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从而健康地成长。
  2004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意见》的制定和颁布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高度关心和重视,为我们做好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指明了方向。《意见》强调,要在青少年中加强诚信教育等三项教育内容。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诚信是现代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改进和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要从起码的诚信教育开始。学校要广泛深入地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教会学生真诚待人、诚实守信。包括真诚地理解、看待他人,善待他人,做诚实人,人际交往中要信守承诺等,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端正考试态度;建立良好的个人诚信记录等等。采取各种生动有效的方式,用社会上因失掉诚信而导致严重后果的鲜活事例教育学生,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诚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是一个人赖以自立于现代社会的无形的但却最有说服力的“通行证”。对于即将就业、走向社会的学生,学校还要加强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方面的诚信教育,帮助其树立良好的诚信意识和道德操守,尽快适应社会。
  在实施诚信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积极为学生创造体验诚信原则的有利时机,与社区、银行、企业等合作建立德育基地,通过精心策划的模拟活动,激发学生的诚信情感,使学生把诚信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从而真正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在日常的学校管理中,可以广泛推行学生诚信档案制度。在学生的学习诚信、政治思想诚信、劳动卫生诚信等方面建立学生个人诚信档案,积极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强化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从而有效地防止违反校规校纪、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二、毕业时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幸福观教育
  
  “什么是幸福,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幸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听到这个问题的诸多答案:有人说是金钱,有人说是爱情,有人说是工作,有人说是事业,也有人说是知识,更有人说是奋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莫衷一是的答案呢?是否存在一个标准,用来衡量和区分哪一种是正确的,哪一种是错误的;哪一种是崇高的,那一种是庸俗的?这种标准是不存在的。因为无论是哪一种回答,都是同个人的经历、现状和思想认识水平联系在一起的。教育者的责任就是,首先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人对幸福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然后引导学生确立高尚的、积极的幸福观。
  湖南岳阳的一份青少年思想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当代中小学生幸福观更加倾向于务实。调查中,设计了“你认为人的最大幸福是什么”的问题。结果是,中学组排列在前3位的分别是:有知心朋友、家庭美满幸福、为社会做贡献;小学组排在前3位的是:有温暖的家、有知心朋友、自由自在。这也许表明,绝大多数青少年已经形成积极向上的幸福观,他们对幸福的理解呈现出多元化,但总体来说是务实的,偏向于个人需要的满足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如何认识幸福,其实就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而中学时代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初中学生确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即把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幸福相结合,在为社会、人类建设事业的奋斗中,实现个人的幸福,便能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无数事例证明,幸福观具体体现着并深刻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初中生的毕业教育中进行幸福观教育,不仅有助于初中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而且有利于激励他们在关键时刻勇于面对未来、面对挑战,使他们学会正确看待幸福、恰当理解幸福,从而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创造幸福、把握幸福、珍惜幸福。
  
  三、毕业时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择业成才教育
  
  近几年我国有将近一半的初中毕业生不能接受高中阶段的教育。仅以2001年为例,全国初中进入高中的升学率仅为52.9%,这意味着有近一半的初中毕业生不得不走出校园,被社会吸纳。面对这样的现实,学校应该想办法帮助这一部分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客观分析自身实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成才观,适应今后的社会生活。
  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客观分析自身实际,树立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积跬步以致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的信心和勇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成才观,切忌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悦纳自己。只有正确、恰当地评价自己,才会具有明确、清晰的自我意识。因此,我们要组织初中生开展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的活动。如开展“我是谁”“我能干什么”等讨论活动,让学生在深刻剖析自我的同时也获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学会正视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自我和他人,从而欣然接纳现实的自我,明确自身的优势、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恰当的选择。同时,要在全体学生中创造一种“人人能成才、我材必有用”的良好氛围,杜绝学生中歧视就业、“破罐子破摔”等错误观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识到升学不一定就能成才,就业更不是不能成才。通过收集名人事例、观看励志影片、邀请成功校友演讲等多种方式鼓励每一个学生立足自身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成才道路,从而为了人生的目标,准备开始下一阶段的努力。
  
  四、毕业时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形成健康情感、健全人格、顽强意志、良好自我调控能力,并有效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初中生的升学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再加上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还不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最终确立,容易导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培养他们较强的心理素质、解决他们心理上的一系列困惑应成为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
  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要结合学生实际,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工作,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处理好学习、升学、成才、择业与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具体问题,缓解部分学生因升学压力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通过举办各种轻松活泼的活动引导学生掌握心理调节的有效方法,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使他们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要坚持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原则。对于那些自身水平较差、升学就业难度较大、心理压力较大的学生,要结合个体的实际情况,根据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和教育。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心理讲座、进行心理咨询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心情对待毕业,消除悲观情绪,不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生中广泛开展毕业教育,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但是,在毕业教育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毕业教育”从内涵上来说不是一个阶段性的、时间性的概念,而是一个长期的、养成性的概念;“毕业教育”从目的上来说,不是面向毕业的教育,而是面向毕业以后、面向未来的教育;“毕业教育”从实施主体上来说,不是学校教育的专属品,而是整个社会的职责;毕业教育要注重集中教育和日常教育相结合。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