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生活:学生道德生成的基础

作者:康剑民




  生活是人类道德生成的基础,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青少年道德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生活道德教育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所经历的现实生活对学生道德发展的本源性意义,重视现实生活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启迪价值;二是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依托现实生活对人的道德发展的启迪,来促进学生道德的健康发展。
  
  1.生活经验,道德生成的源泉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的社会也给予了学生多种多样的体验,学生又是生活在多变的社会中,生活可以教会学生许多在课堂、家庭中所学不到的东西。
  去年“五一”长假的一天,我们一家三口决定骑自行车边游东湖边回孩子的爷爷奶奶家。那天春光明媚,游人熙熙攘攘。我们骑行在东湖边的沿湖大道上,阵阵清风吹过,心情格外舒畅。可来到风光村的路上,一股难闻的鱼腥臭味扑鼻而来。只见平静、蔚蓝的湖面上漂浮着密密麻麻的死鱼,岸边还不时有人在打捞,有人在叫卖。不知怎的,我们愉快的心情一下子降到零点。我们不知走了多久,骑一会,停一会,走一会,想一会,花了比平时多一倍的时间才到达目的地。后来,14岁的女儿写了这样一篇日记,题目为《度假·休闲·痛心》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
  “我是在东湖边上长大的女孩,曾经美丽的东湖,令我流连忘返。在这里,我学会了走路,学会了游泳,学会了欣赏,东湖养育了我。可是随着环境的改变,物质生活的提高,以及人为的种种破坏,现在的东湖已没有了从前的安宁。清澈见底的湖水不见了,工业和生活用水流入湖中,使得鱼群不能健康的生息,生态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可气的是有些人明知死鱼是不能吃的,却还没有觉醒,在湖中打鱼捞虾并从中牟利,实在让人痛心。看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呀。”
  透过这个事例,我感到孩子在经历中体验到了污染的危害,保护环境的紧迫,看到了现实中一些不美好的东西,知道了为什么要从自我做起。这种从生活中获得的教育比学校教师单纯的教育要有效得多,这种生活的经历就是生活给予人生的宝贵启迪,是基于生活的经历对于人的道德成长的教育意义。
  道德作为一种实践性知识,只有与实践相联系才是可感可知和有意义的。基于现实生活的经历之所以重要,就在于经历是没有办法通过告诉来获得的。这就是生活之于道德教育的本源性意义。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将学生基于生活的酸甜苦辣化为学生成长的元素。因此,道德教育必须回归生活,回归实践。实践既是道德生成的源泉,也是道德教育的起点。
  
  2.生活习惯,道德生成的过程
  
  学校道德教育从生活开始,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要从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出发点。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认为:教育就是帮助人培养好习惯。人们在夸奖一个孩子懂礼貌、会尊重人时常常说这个孩子家教好,而好的家教实际上就是家长培养孩子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我的一个朋友的孩子在高中毕业后就送到德国去读大学,住在一位老太太家,她在各方面对孩子都照顾得很周到。不久孩子从德国写来一封信,谈了他感触很深的一件事,就是生活习惯的改变。原来孩子到德国后的生活仍然按国内的习惯,自主生活不考虑别人的习惯和要求,比如洗完澡后就回房间休息,他这样连续了三天,老太太终于忍不住了,把他叫到卫生间,当着他的面,把洗澡后的卫生间上上下下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认真地说:“从明天开始你必须洗完澡后也像我这样做清洁,否则请你离开我们家”。还说不会清洁房间的人,工作和学习是不会出色的。他在信中对爸爸妈妈说,“从这一天开始我才真正懂得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相互尊重是多么的重要。”
  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只注重课本的学习,忽略了基本生活习惯的养成,认为这些是家庭的事,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区。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不同方面的教育,学校的教育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阵地。在学科道德教育中,教师的教学首先要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开始,其次要在学科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它不是外加的,也不是牵强附会的。我们的道德教育从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开始,就是要认识到学科教育的教育性是第一位的,学科性是第二位的。学科教育必须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学生的学习过程是通过主体性活动进行自主建构的过程,学科道德教育“灌输说”、“渗透说”、“陶冶说”的弊端,最根本的就在于把学生当作接受道德的客体,而没有把道德教育看作是自主实践基础上的“动态生成”。
  
  3.生活环境,道德文化的土壤
  
  常言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指的就是一种文化的力量。营造一种有利于人的发展的文化环境,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人们经常谈到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要利用积极、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说:“对于人的培育,我一向主张人性重于灵性,情感重于智力,文艺优于科技,人文基于科学”。在当代,文化在教育中的功能更被关注的将是形成学生对周围世界和自己的一种积极而理智的,富有情感和探索、创造、超越意识的态度与作用方式,是开发学生生命潜能的一种力量,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原来只作为教育内容构成的定位,上升到目的层次。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曾说:“每一种文化都植根于她自己的土壤,各有自己的家乡和故土的观念,有自己的‘风景’和‘图像’,共同的文化追求”。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一个学校优良的校园文化就是一种道德感召力,就像人们一提起武汉大学,除了她美丽而优雅的校园,还会想起她的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这个校训实际就体现了浓郁的学校文化的精髓。正是这种优秀的学校文化吸引着一代又一代学子投入她的怀抱,除了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刻苦攻关的精神力量。我们学校处在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良好的氛围环境中,更应该在教学中自觉运用学校文化以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引导学生积极上进,认真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事实上我校教师以他们对珞珈文化的热爱,在学生中开展了“走进珞珈,爱我武大”等多项活动,引导学生在调查、访谈、实地参观等实践中,亲身感受武汉大学的人文美、自然美,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校园的热爱,并在此基础上写出了富有感情的《漫步双湖桥边》、《亲亲我的校园》、《在那樱花盛开的地方》、《今日武汉大学》等历史与经济、文化与水、名人与校园等多种类形的文章,从而丰富了学生的道德生活和审美情感。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