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利用心理日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作者:黄继红




  一、何谓心理日记
  
  所谓心理日记,就是让学生把自己在学习、生活及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如幻想、焦虑、自卑、偏执、逆反、自满、羞怯、嫉妒、闭锁、纳闷、压抑等,用日记的方式、方法写出来,交给班主任老师,以求班主任老师帮助解决。这种心理日记,不必统一布置,不必强求一律,不必面面俱到,不必天天写作;有什么心理问题就写什么,有多少心理问题就写多少;今天有今天写,明天无就不用写;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写好了心理日记,不用交给组长或班长,直接交给班主任老师。班主任老师对学生交来的心理日记,有一收一,有二收二;只阅不批,只写评语不公开点评;写好了就还给学生。学生对班主任老师的评语有想法,有意见,还可在心理日记上继续写,与班主任老师在心理日记上讨论交流,以求心理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二、心理日记的好处
  
  1.它是班主任打开学生闭锁心理的钥匙
  小学低段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往往会大吵大闹,或者向家长,或者向老师倾吐。而小学高段学生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自我意识的初步形成,社会性的不断增强,加之独立性和自尊心的不断发展,他们开始不愿意向别人袒露自己内心的秘密,有些学生甚至出现了心理上的闭锁性。闭锁属于学生的一种适应环境和自我监控的消极手段,割裂了师生间的心灵接触。心理日记便是班主任打开学生闭锁心理的一把极好的钥匙。只要班主任老师好好利用这把金钥匙,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能更好地得到解决。
  某校五年级有位学生平时沉默寡言,非常内向。不知为何,读了一个星期的书后,就不再愿意进教室读书。家长拖不进,班主任请不进。问其原因,他就是不开口。班主任苦口婆心地询问开导,他就是一言不发。家长软硬兼施,也无济于事,他还是金口不开。班主任无计可施,只好叫他在日记里把心里话写出来。他这才点点头。第二天早上,他在母亲的陪同下来到学校,把日记交给了老师。老师看了他的日记,针对他在日记里写的几句心里话,逐一写了自己的看法,然后把日记还给他。他看了老师在自己的日记里写的话后,心里终于开了窍,第三天自个儿高兴地来到了教室上课。从此以后,该生心里有话就在日记里写给老师看。老师也不厌其烦地在他的日记后面写评语。事后,同事问该班主任是用什么方法撬开那位同学的金口的。班主任说,是心理日记这把金钥匙打开了那位学生闭锁的心理。
  
  2.它是对学生缺失的人文关怀的有效补助
  用素质教育的眼光来审视传统的学校管理,我们会发现其中有些制度对学生素质的发展是不利的。因为它过分强调量化,过分强调与学习成绩挂钩,主张半军事化封闭式管理等。应试教育管得过死,分数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因而对学生缺少人文关怀。传统的师道尊严拉大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教师的语言霸权扼杀了师生的灵魂碰撞。而心理日记构建了师生间心灵碰撞的平台,并以此为纽带,使师生共同拥有了一个心灵接触的世界。从而使师生从心理日记中互相了解,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关怀。
  一位六年级的优秀学生在一次考试不理想的情况下,在心理日记中这样描述自己的心理状态:“这次成绩一公布,我就不敢面对同学,不敢面对老师,不敢面对父母。然而,你(班主任)还将成绩排队,更使我无地自容。因为我很害怕。怕父母打骂,怕同学嘲笑,怕老师白眼……”稚嫩的话语中充满着压抑和苦闷。班主任看了他的心理日记能不为之动容吗?于是,这位班主任老师在他的日记后面首先写下了自己的过错,接着写了些安慰他的话,然后分析了他这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心平气和,句句话语都打动了他的心。这位学生接过老师还给他的心理日记看了以后,感动万分,在老师的回复后面写下了八个刚劲有力的字:“宽宏大量,值得尊敬。”
  
  3.它是对师生谈心活动的拓展和补充
  谈心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常用的一种形式,对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谈心常常受场地、时间、师生双方的心态等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而使效果大打折扣,有时甚至会使学生反感,一言不发,因而也会使教师处于尴尬地步,甚至不耐烦或发火。据有关专家不完全调查显示:只有10%的学生“会与班主任无所不谈”,只有14%的学生“经常找班主任谈心”;有65%的教师不能在一学期内与所任班级的每一位学生进行一次谈心,有68%的教师认为“没有时间和精力”是他们不经常找学生谈心的原因。心理日记以其时间的随意性和交流的专一性、自由性、时效性等特点,有效地弥补了师生谈心活动的面对面性和严肃性,消除了学生的恐惧性。
  有位学生说得好:“过去,我不愿意与老师交谈,是怕讲错,挨老师的批评。当老师找我谈心时,总感到自己哪个地方做错了什么,心里很害怕。因此不愿多说话,更不愿意把心里话说出来。现在,用心理日记把自己心里的疙瘩写出来,看不到老师的脸色,我不怕。何况,老师都有评语回复,而且写得心平气和,帮我解了心里的疙瘩,我心里舒畅,一点也不怕。”
  
  4.它是师生建立和谐的桥梁
  师生关系本应是平等的,他们之间应该是朋友。但由于受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学生总认为老师是高学生一等的,是父辈与子女的关系,总感觉到与老师有一条无形的不可逾越的代沟。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有的看到老师总是躲躲闪闪,不愿意与老师面对面地交流思想,交流心理问题。而心理日记通过师生互写,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得到了心灵的碰撞,好像润滑剂一样,加强了师生间的沟通,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学生有了与老师平等的心理,在心理日记上就会无话不谈,无所不写。这样,在心理日记上学生写,老师也写,自然而然地师生间就成了笔友,心理日记也就成了师生间建立和谐的桥梁。
  有位学生考试屡考屡差,心里非常苦闷。他在给班主任的心理日记中写道:“这些日子以来,我几乎失去快乐,失败总是伴随着我。我不知人生对我还有什么意思……”班主任看了他的心理日记后很震惊。于是,赶忙在那位学生的心理日记后面肯定了他对自己的信任,并指出“老师永远会做你的知心朋友——快乐时与你分享,痛苦时为你分担,迷惘时给你指点”。然后,用长跑冲刺前总得经历一段让人意欲放弃的窒息阶段作比喻,告诉学生挺过难关,前面就会有鲜花和掌声。接着给学生提供了两种释放郁闷的方法:多听音乐和适当做些慢跑运动。学生看了老师给自己的回复,心情好多了,并按老师的指导去做。事后,他在心理日记中写道:“老师,我现在的心理负担轻多了,心情也愉快多了。我永远忘不了心理日记给我带来的安慰和帮助。”
  
  三、心理日记的做法
  
  1.让学生乐于参与
  在指导学生写心理日记前,应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让学生知道什么叫心理日记,了解写心理日记的好处,明白写心理日记的意义。进而发动学生大胆地写,并告诉学生,老师会给你保密,会对你提出的问题给予答复。在做好班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一定的心理讲座,巧妙而自然地引导学生愉快地接受这一活动。同时,建议学生不妨试一试。
  
  2.让学生有话可写
  日记,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写得来的。但怎样写心理日记,开始会无从下笔。班主任应在做好学生心理工作的基础上,在学生匆匆欲试时,给学生指点心理日记的写法。这就是把自己身上或碰到的一些心理问题,如幻想、焦虑、自卑、偏执、逆反、自满、羞怯、嫉妒、闭锁、纳闷、压抑、厌世等,不必面面俱到,什么时候碰到什么时候就写。写好了就交给老师。总之,有什么心里话就向老师倾吐什么,不必顾虑,不必害怕。
  
  3.让学生敢于倾诉
  班主任收到学生交来的心理日记后,不应将其放在桌面上,而应锁在办公桌内;日记内容也不应向同事或家长散发和交流,而应小心翼翼地保护好学生的心理秘密,让学生感到与老师交流心理问题安全、放心、可靠,从而取得学生的信任。
  
  4.让学生喜于交流
  班主任收到学生的心理日记后,不管多忙,都要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回复,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写评语时,语句要通俗易懂,恰如其分,富有启发性,并要肯定学生的成绩,同情学生的遭遇,鼓励学生的进步,提出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和饱含深情的期望……这一切都将使学生认识到与教师的心理交流比与伙伴、笔友、网友的交流更趋理性和指导性,收获更大、更多。从而,让学生有满足感,愉悦感,乐于参与,喜于交流,使学生尽快走出成长的烦恼。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