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孤独的王熙凤

作者:张友香




  《班主任之友》第1期中谢海南老师的《王熙凤代理班主任》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目光。读《红楼梦》读出班级管理之道,怎不令人啧啧称奇。可静下心来细细揣摩,又生出一丝困惑、一些感想,愿求教方家。
  谢老师推出的第一计是“分析班级情况”,“王(熙凤)老师进教室之前,首先在办公室里做了充分准备。她把宁国府内部的一些问题作了小结,总共有五大问题” 。实际上,临时接手一个班级,只盯住“问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问题”一定都出自学生吗?请听下面这则故事。一天一位学者特地向日本著名禅师南隐请教,禅师以礼相待,却不说禅,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客的杯子,杯中水已满,禅师还继续注入,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这位学者大声说:“不能再倒了,已经漫出来了。”禅师说:“你就像这杯子,里面已经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你不先把自己的杯子倒空,让我如何对你说禅?”
  同样的,如果老师的“杯子”里装满了一己之见甚至成见、偏见,如何走近学生。带着有色眼镜怀揣先入为主的对策,如何构建和谐班级。教师应该淡化“主角”意识,增加服务意识,走出办公室,到学生中去。
  谢老师推出的又一计是“严字当头,言出必行”,早上点名有一人迟到了,王(熙凤)老师“马上加以处罚,众人不敢偷闲,自此兢兢业业,执事保全” 。王老师“见自己威重令行,十分得意”。可学生为什么迟到了?怎么引导?迟到的人“已张惶恐惧”,执意处罚是否妥当?
  学生不是仆人,老师应与其平等对话。打完板子了事,仅仅满足了老师本人的需求,却将教育管理停留于表面。试想,你在过马路时,衣服上溅上了几个泥点。是赶快抹掉呢,还是不管它,到了屋里把衣服挂到一边忙别的事呢?你一定会微微一笑说:“如果我当时立即去抹,一定会搞得一团糟,等泥点晾干了再去处理就非常容易了。瞧,轻轻弹几下就没事了。”是啊,如果我们等一等,先把学生犯错的事搁在一边,晾一会儿,等到批评中的水分蒸发掉了,你会发现那“泥点”也淡得找不到了,或许还有意外收获。
  曾读过广西黎志新老师的教育随笔《他回来了》,一位学生不辞而别,整整三天,踪影全无。后来问及原因,才知那天考试结束,他感到异常压抑,极想回家。黎老师没有责怪他,因为黎老师知道,对于一个从偏僻山村来到县城的带点自卑的孩子,家是其自信升值的源泉。黎老师友善地问了问他家里的情况,留给他一脸的灿烂。学生的惶恐不安顷刻化作了一片云烟,黎老师的微笑在学生心中定格为永恒。
  原班主任尤氏,完全放下架子,成为学生的玩伴,失去了班主任应有的号召力,结果班级管理混乱,成绩落后于平行班级。但过犹不及,代理班主任王熙凤老师居高临下,视学生为仆人,只会冷了学生的心。
  我们做一个小测验,假如要把“尊重”、“理解”、“关爱”放入教育的“魔瓶”,你会先放入什么呢?不错,应先放入尊重。尊重产生理解,理解产生爱,而爱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阳光。如果你不先把尊重放进瓶子里,就容易导致误解或者爱的错位。
  以王熙凤之才干之手腕,“优秀班主任”自是实至名归,但立竿见影的心态,目中无人的架势却会侵蚀她的管理艺术。因为班主任应该是眼光最远的一群人,立足三尺讲台,放眼学子一生。在“凤姐”的班级里,我们只会看到她一个人的光彩,感受到她那份“占山为王”的孤独,却独独寻觅不到学生的存在。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