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2005年我国网络教育市场规模超百亿等

作者:佚名




  2005年我国网络教育市场
  规模超百亿
  
  2005年国内几个调研机构发布我国网络教育市场规模调查数据均显示,我国网络教育市场超过百亿元。这一调查入选“2005年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十大新闻”。
  中国的远程教育已经走过了7年历程。2005年,《中国远程教育》杂志发布《中国网络教育产业综合报告》指出,我国网络教育总体市场规模达125亿元。
  2005年11月底,易观国际推出《2005年第三季度中国网络教育市场监测》显示,网络教育市场2005年全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16.1亿元,其中网络基础教育市场规模为15.8亿元,网络学历教育市场规模为85亿元,网络职业认证培训市场规模为14亿元,企业E-Learning市场规模为1.3亿元。
  而此前,调查机构艾瑞公布《2004中国网络教育报告》显示,2004年中国网络教育市场规模达到144亿元人民币,并预测,在2005年、2006年以及2007年中国网络教育市场将分别达到181亿元、233亿元以及296亿元。
  在市场蛋糕逐渐增大的同时,多家公司获得新的融资。2005年,以弘成、电大在线、华点通教育科技为代表的多家公司成功融资,表明远程教育领域又一次受到投资家的青睐。
  作为中国远程教育领域的核心媒体,《中国远程教育》杂志连续三年主办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十大新闻事件评选活动。
  今天公布的十大新闻还包括:中央进一步扩大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永德电大违纪事件”凸显远程教育“向下延伸”难题;高校网络教育“网考”管理办法出台并举行“试考”;全国政协委员提交多份促进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提案,远程教育的发展已经受到社会各个阶层和广大公众的关注;我国网络教育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取得重大进展;远程教育在“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获奖;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年10月20日~21日,以“网络推动教育变革”为主题的2005中国国际远程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西部开发远程学习网开通。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06年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进程和工作部署,我部积极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决定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范围,即 2006年秋季开始福建、浙江、辽宁和安徽省全面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现将有关工作要求通知如下:
  进入新课程实验的省份要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6号),切实加强领导,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在政策支持、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制度建设、师资培训、舆论宣传等方面做好准备并提供保障。注意学习和吸收先期实验省份的有益经验,针对新课程实验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组织专业力量认真研究对策措施,加强指导和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学校作为新课程实验的基地,注意培植典型经验,以点带面,帮助学校逐步建立起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管理制度,推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健康顺利地发展。
  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积极做好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各项准备工作,密切关注实验省(区)实验工作的进展情况和有关经验,为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创造有利条件。
  
  北京:师生申诉 学校应七天内答复
  
  对教师和学生申诉的答复时间,不再遥遥无期。昨天,市教委向各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发出的《关于做好教师学生申诉答复工作的通知》要求,学校应在受理通知书上限定的时间内(一般为7日)做出答复。寒暑假照常,时间不予顺延。
  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市教委将在每年年底对本年度受理教师学生申诉的情况、学校做出答复的情况以及案件处理结果等予以通报。《通知》还要求学校收到市教委的《教师(或学生)申诉受理通知书》后,应立即将送达回证寄回市教委政策研究与法制工作处。
  “学校对教师学生的申诉进行答复是市教委处理申诉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逾期答复不仅会对教育行政部门处理案件的质量和效率造成直接的影响,而且会影响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说。
  
  我国斥巨资保障西部农村
  义务教育经费
  
  财政部11日宣布,中央财政已经预拨专项资金36.9亿元人民币,启动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
  财政部有关方面负责人表示,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精神,确保2006年春季学期开学时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能够全面享受免交学杂费、落实关于适当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等政策,近日,财政部向西部地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中部地区试点省份预拨专项资金36.9亿元。
  这位负责人说,上述资金包括免除学杂费补助资金30.2亿元,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补助资金6.7亿元。
  财政部要求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落实好应承担的免学杂费资金9.3亿元,确保这些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顺利启动。
  
  义务教育法首先应该成为
  “硬法”
  1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这次修改的主要内容包括:保障义务教育经费;实施素质教育;经费投入向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促进学校均衡发展;减少教科书种类,提高教科书质量,防止利用教科书非法牟利等等。
  会议决定,修订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如果修订草案最终得以通过并践行,将普惠中国1.3亿中小学生,以及他们的老师。但从以往的实践效果上看,没有对违法行为的强有力问责,就不会有法律的真正施行。因此,此次修订义务教育法,除了在保障教育投入、均衡教育资源、促进素质教育的目的性方向性问题上做出明确规定外,我们更寄希望于它在违法问责上做出切实有效的程序性规定,使这部事关国家基本前途命运的法律先“硬”起来。
  
  校园“哭吧”到底能走多远?
  为缓解大学生在情感、学业等方面的巨大压力,作为全国首个高校辅导员协会,复旦大学辅导员协会新开了一家“哭吧”。在这个心理咨询和陪伴平台上,学生们可以倒苦水,甚至哭诉,以宣泄心理压力。(1月11日《新京报》)
  不错,事实证明“哭吧”的确是大学生发泄心中郁闷、牢骚的一种成功方式,但是我想问,这种形式的倾诉到底能走多远?
  首先,人的哭泣,都是真情流露。
  有号啕大哭,有掩面而泣,有喜极而泣,有破涕为笑……我们的情绪总是要受到社会属性的约束,人类越是文明进步,其社会属性就越占主导地位。人类的“哭”,虽然具有一定的民族和地区差异,但是共性却更为明显。尤其是男人想哭也不敢随便哭,人们要求“男儿有泪不轻弹”,因为哭泣被认为是软弱的。所以这种缺乏文化背景的“哭吧”会不会只是流于形式呢?
  再就是作为大学,作为一个精神、文明、智慧集中的地方,竟然没有研究出更好的让学生的心情在阳光灿烂的社会实践中、校园活动中得到美好的寄托,竟然想到了哭吧这样的途径,这是大学教育工作者思想狭隘、管理窒闷的悲哀,是工作没有开拓进取精神的悲哀,即使大学生在哭吧大哭一场,心情得到了发泄,精神得到了轻松,然而靠这种发泄的方式对社会对一个人的长远成长又有什么用处呢?难道哭吧可以陪伴学生终生吗?
  作为大学教育工作者是不是也应该反思,想出更多更好的办法来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而不是一味的求新求异呢?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