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从高考“争议”作文说起

作者:程立海 许织云




  高考作文历来备受关注,今年不仅被关注且引起讨论,讨论是由两篇作文——《怀想天空》《必须跨过这道坎》在阅卷过程中几位教师给分的分歧而引发的。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江苏省的《怀想天空》一文,第一位阅卷老师给了36的及格分(满分为60分),第二位老师给了42分,第三位老师给了39分。综合判定为37分。复查阶段,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反复读了3遍后,给了54分,比原先高了17分。(详情见《中国青年报》2007年7月2日《一篇高考作文从及格变优秀的背后》一文)
  上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一文,第一位阅卷老师给了20分(满分为70分),第二位老师给了43分。最后高考阅卷中心组仲裁的结果是64分。(详情见《解放日报》2007年7月14日《从初评20分到最后仲裁64分——高考“争议”作文背后》一文)
  两篇作文,一篇从37分到54分,相差17分;一篇从20分到64分,相差44分。两篇作文得分,为何前后差别这么大?值得我们分析与思考。
  我们先从两篇作文里摘录一两段,看看文章是怎么写的。
  江苏考生的《怀想天空》:
  当我到地里时,父亲已割了七八垄了。他脸上很多汗珠,衣服湿透了。……
  大概四五分钟吧,他割光了。他从篮子里拿出饭盆、馍头,边吃边说:“孩子,你爸没本事,明天到县城后好好休息!后天好好考,别紧张……”
  我在烈日下割了五个多小时麦子。回到家,我没有吃饭。洗了个澡,就睡了。
  现在,我在考场上做题。室内很凉快。当考试结束后,我要在烈日下站两小时,来感受那种烈日当空的滋味。
  仅从这一段文字看,我们便可以给出这样的评语:真实的生活,质朴的语言,动人的情感。
  这是农村孩子生活的真实写照,这种文风不就是“考纲”所提倡的文风吗?怎么一开始却给了那么低的分数?
  何永康教授的评语是:不事张扬,不搞“满天星”的铺陈铺排,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不玩深沉。然而,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父亲的言语极少,但厚实、博大;儿子的情感表述很普通,但均发自肺腑。这份来自现实生活的质朴已经是久违的文风。
  我们再从上海考生的《必须跨过这道坎》一文摘录几段:
  放假期间,跟着美术老师去偏远的山间写生。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暂时栖身的农家门厅前,一道高高垒起的门坎儿。刚开始,我常会被那垒至小腿肚的门坎绊倒。在这僻远的山区,民俗守旧落后,那门坎儿的高度是与这一家在当地的地位划上等号的。
  于是开始留心那些门坎儿,留心起这闭塞的村落。
  我们从早晨五点,画到上午九点左右。一些山里头的孩子,十来岁光景,却不上学,满山遍野地乱跑,看见人画画便围上来,开始怯怯地不作响,……他们渐渐多话起来,问我这画什么价钱,我告诉他们这只是习作,不卖钱。一个小孩问能否送她,我点头。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去上课,一群孩子说家里穷,或是祖辈没有读书人,说着从父母亲那里听来的读书无用的理论。忽然地,我就想起那座高垒的门坎儿和里面昏暗的厅,仿佛被门隔绝了千百世的光阴。
  画干了,却被风吹上了许多细密的尘,涩涩地嵌进粉质的纸里,小孩像得了宝贝似的捧了去。我开始觉得这景并非那么心适怡然。
  回家时,房东阿婆来牵我的手,我搀着她跨过那堵门坎,她吃力地迈出来,说下次再来。车渐行渐远。我回头,看倚在门上的阿婆。夕阳西下,在门边上打出昏黄,却照不亮她逝去的年华。
  给低分的阅卷老师认为,这篇作文没有写清楚要跨什么坎,为什么跨,怎么跨。而给出高分的阅卷中心组几位专家的观点是:这篇文章意味尽在不言中,文中有“虚”坎,有“实”坎;高高的门坎象征着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隔阂;作者言语之间饱含希望,希望山村的人们,特别是孩子们跨过“门坎”,更多地感受外面的精彩世界。阅卷专家认为,如果没有生活感受,闭门造车,肯定写不出这么真切的文章。
  近年来,教育改革提倡创新,提倡求异思维;作文教学提倡文章虚实结合、现实与理想交织。我们要培养的不是应试型人才,而是有个性、有才华、关注现实生活、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但是,我们也发现,高考作文中普遍存在两种不好的倾向:一种是“脱离现实”的倾向,不少考生习惯于“回到古代,复述经典”。比如2004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是《山的沉稳,水的灵动》。结果试卷上“堆满了古代的山、涌动着古代的水”。何永康说,“写来写去,就是没有自家的‘自来水’,没有家前屋后清澈的或者被污染了的‘水’”。
  另一种是“华而不实”的倾向。自从1999年高考作文“文体不限”之后,一种被称作“秋雨体”的文化散文在高考中大行其道,用何永康的话来说就是“辞藻华丽些还不要紧,怕的是华而不实,光开花不结果”。对此,原有的《考试大纲》在导向上也比较笼统,比如2006年的《语文高考大纲》,在文采上要求学生“语言生动”“文句有意蕴”。一本卖得挺火的“高考作文宝典”这样给学生解读“有意蕴”:写作文时,不要说“我很悲伤”,要说“我心灵的天空一直下着雨”;不要说“女人和男人应有平等的社会地位”,要说“女人应是一株木棉,和橡树并立在一起”;不要说“没有钱”,要说“与孔方兄无缘”,说“‘老人头’不多”……
  但是,2007年最新颁布的《考试大纲》已经有了变化。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杨建宇指出,新的《考试大纲》对考生写作能力的要求更加具体,更加切合学生实际。比如在“有文采”一项中,以“用词贴切”取代了“语言生动”,以“有表现力”取代了“有意蕴”。杨建宇认为,这表明高考作文从指导思想上开始反对追求华美、堆砌辞藻的不良文风。
  为了减少乃至避免类似以上两篇高考作文批阅情况的出现,笔者认为,除了管理部门要通过选拔、推荐、自荐、培训、考核等一系列环节和程序培育出一批各方面过得硬的高考阅卷教师队伍,以及促使高考阅卷制度日趋完善以外,中学生和中学语文教师也应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中学生在作文时要克服既有的“通病”——“重形式、轻内容,重语言、轻思想”,而代之以充满真情实感,关注现实生活且有独到见解的作文。语文教育对学生人格发展、文化积淀、修养提升,将产生重要影响。一个学生如果只会写程式化的应试文章,而不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和感悟,那么他今后走上社会,如何去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
  因此,语文教师不应该传授所谓的写作“秘籍”和“模式化”的东西,日常的作文教学应该扎扎实实地注重学生思想、文化底蕴的教育、培养和储备。我们不妨按照专家的建议来做:布置了作文题后,可以让学生先讨论以致辩论,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之后再动笔写。语文、历史、政治等科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报,形成乐于讨论社会问题的风气。同时,学校要让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浸润于生活,去体味,去提炼。
  
  其次,不能否认平时作文和考场作文的差异。考场作文的本质是“炫示”于批阅者,也就是说要有意识地、“顽强”地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通过显露技巧获得阅卷老师认可,这一点也不能忽视。
  即便是倡导质朴文风的何永康教授也认为,高考作文因为题目被限定,选材又要避免与数十万人撞车,因此必须进发强烈的“视觉撞击力”才行,使高速阅卷的老师对作文“一见钟情”。换句话说,高考作文不能太含蓄、太玄妙,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应当多用喝一口就浑身发热的“二锅头”,少用需细品慢尝的江南名茶“碧螺春”。
  四川省宜宾县育才中学一位语文老师拿朱自清的《背影》与《荷塘月色》做比较,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平时作文与考场作文的差异问题。他认为《荷塘月色》在高考中更易得高分,因为《荷塘月色》的好处看得见,无论情感还是技巧,全摆在明处;而《背影》的妙处需要花时间咀嚼,平直的叙述,短时间内在阅卷者心里掀不起大波澜。
  在今年江苏省首批公布的7篇优秀作文中,除了“质朴之作”外,还有“文采飞扬”的散文,有另类的“小品文”,有“嬉笑怒骂”的杂文。何永康教授认为,如果要给这些文风迥异的优秀作文找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有“亮点”,“高考作文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应该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就只能在基础等级徘徊了。”
  ……
  高考作文留给我们的是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
  
  责任编辑 赵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