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失败的“学习班”

作者:黄志荣




  多数老师写文章喜欢谈自己教育的成功,在这篇文章里我谈的是一个失败的教育案例,虽说家丑不可外扬,但是前车之鉴,可引以为戒。
  为了解决有些学生频繁违纪的问题,我校政教处决定办一个“学习班”,把违纪学生集中起来,进行纪律强化教育。进“学习班”的学生平时还在原来的班里上课,下午活动课时间集中参加“学习班”纪律教育。学校领导对此寄予了很大的期望,请学校里富有教育经验的老师和社会上有名望的教育工作者来给学生上课。上课的老师是精心备课,认真授课,尽力使课堂更有效率;学生也很配合,课堂气氛非常好。但是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学习班”的效果并不好,甚至出现了副作用——参加“学习班”的学生,在“学习班”里是乖乖学生,但是走出“学习班”,不仅没有改好,反而有变本加厉的趋势。这大大出乎组织者的意料,于是这个“创新”措施也就虎头蛇尾地结束了。
  在这个案例中,组织者可谓用心良苦,教师备课可谓精心,各项工作安排得细致、周到,但是为什么失败了呢?静下心来理性地分析,就会发现我们什么都考虑到了,唯独没有考虑到教育的对象——学生。这恰恰是最重要、最应该考虑的,我们却忽视了。因此,“学习班”的失败当然也就不可避免了。
  
  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是主体,独立自主性是其基本的行为特征。从德育的角度讲,学生认识的主体性,一方面是在对外部信息的能动选择上表现出自觉性、主动性,即以一种积极选择和参与的姿态,主动地适应和应付客观世界,接受外部信息;另一方面是在对外部信息的内部加工上表现出独立性、创造性,即独立思考,主动构建自己的道德理念。
  而在组织“学习班”时,我们只把学生看成被动的认识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挥;在教育过程中,只注重强制“灌输”,不注重积极疏导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果,表面上学生很顺从,在课堂上也很配合,但是内心并没有真正接受。因此,老师的谆谆教导变成了“耳边风”,学校的好心变成了“驴肝肺”。
  
  二、“标签”的影响
  
  标签理论认为,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会出现一些不同程度的越轨行为,但大都是暂时的初级越轨。但是,如果越轨者的越轨行为被其“重要他人”发现并公之于众,即被贴上越轨者的标签,这时越轨者的处境和心理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轨者在自己的思想中就开始形成一个新的自我概念,他以后就很可能认定自己是越轨者并按照越轨者的方式去行动。这时的越轨行为就从初级越轨转变为次级越轨,即习惯性、持久性、程度严重的越轨。
  学生被送人“学习班”学习,好似在他们身上贴上了“坏学生”的标签。按照标签理论的观点,教师给偶尔发生轻微越轨行为的学生随意贴上“越轨者”的标签,就有可能使他们因此而自暴自弃,从而导致他们最终走向习惯性越轨。不少学生就是这样被贴上不好的标签而成为教育的失败者的。如我校有些学生刚入校门时,就因为在初中已“臭名昭著”,而被老师认定为“坏学生”,成了重点教育的对象。结果在职中三年,这些学生不但没有变好,反而变得越来越坏,果真被老师不幸言中了,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实!因此,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切忌给学生乱贴标签。
  
  三、忽视了同伴关系的负面影响
  
  学生作为一名社会成员,有着强烈的社交需要,他们需要通过相互交往,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引起彼此间的情感共鸣,从而产生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每个学生都希望所在的集体里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得到认同。反之“冷漠的环境”使学生在心理上缺少安全感和归属感。上述案例中,当这些学生进入“学习班”后,在原来的班级中被视为另类,无形之中被孤立起来,很难产生对班级的归属感。在班级里的孤立情形迫使他们寻找一个新的有安全感的环境,于是“学习班”自然成了他们心灵的港湾。
  在“学习班”中,由于共同的原因、相同的境遇,使他们有了共同语言,他们在同伴中间寻找到新的慰藉。他们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在行为和心理上相互影响,彼此模仿、认同。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跟什么样的人来往,就容易变成什么样的人。于是他们在相互影响下越走越远、越陷越深、越来越坏。
  学生跟同伴的交往,具有相互感染性、隐蔽性的特点,一般不易觉察。这也是“学习班”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