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坚持体验教育  贴近学生实际

作者:项永屏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我校进一步明确新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观,坚持体验教育,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小事抓起。从小事做起,努力使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能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一、以课堂建设为引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把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好德育的学科渗透,使德育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在低年级识字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学生感受汉字的结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如,学习《北京城,真漂亮》《游八达岭长城》《台湾的蝴蝶谷》等课文时,在感受语言文字的同时,还让学生体会祖国山河的秀美,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高年级老师在班里设立了“新闻记录本”,学生通过收看新闻并记录所感,不断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洗礼。学生结合记录的新闻内容,写出感想。更直接深入地体会祖国的繁荣昌盛。
  科任老师根据自己所教学科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如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全局观念,使学生明白:在集体项目中.缺乏全局观念、团队协作精神的队伍,很难在比赛中获胜:一个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的人,即使个人技术再高,也难有作为,更发挥不出个人优势。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抓住这些鲜活的、丰富多变的教育资源。结合教材内容,站在“育人”的高度上去“教书”,于是,教书育人便融为一体。
  
  二、以活动课程为载体,培养学生文明意识
  
  我们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完善德育常规,突出专题教育,逐步实现德育活动课程规范化。德育活动课是融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实践性于一体的重要德育形式,是德育过程中最具活力又深受学生欢迎的部分。德育活动是学校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基本手段和方法,是课堂教学、学校教育的延伸。我们以文明行为为主线,从大处着眼,小处人手,努力把思想品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落在实处。增强了德育丁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校开展的“新春唱响新童谣”活动,以“新童谣+新游戏”为内容,通过编、写、画、唱、跳的形式,宣传、倡导文明礼仪,激励学生去实践、去体验。
  在此基础上,以系列主题德育活动为载体,建设德育活动课程。如在“学习中华美德,实践文明行为”主题教育活动中,以“注重细节,从文明小事做起”为口号,对学生进行礼仪、礼节、礼貌教育。班班开展“文明礼仪大收集”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发现好事。积极做好事。学校出现了新气象,主动保护环境卫生的学生多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多了,发现同学优点的人多了。学生们的文明意识在逐渐加强,精神面貌、行为习惯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五年级(1)班结合实际进行“宽容是美德”教育,对同学之间存在的互不谦让、斤斤计较的现象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与别人发生摩擦。要把心放宽,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小事上,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宽容别人的过错,就是友谊的开端。目前.班内同学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形成了良好的班风。
  在开展主题德育活动过程中,我校对课业“减负”与德育“加餐”进行了积极探索。我们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注重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学生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循文明道德规范。
  
  三、以环境建设为依托,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
  
  环境建设包括以人际交流为主的软环境建设和以校容校舍为主的硬环境建设。
  在创设友爱、融洽的人际环境过程中。把工作重点放在师生之间的互敬互爱和生生之间的友好相处上。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师生之爱,就能自觉而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育;知道了什么是同学之爱,就产生了以道德认识为前提的正义感和齐心协力团结合作精神;知道了什么是对他人之爱,就会在处事待人中互谅互让。
  美好的校园环境,会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为此,我们对校园环境进行了精心设计和安排,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富于教育性。
  楼道、教室色彩协调、结构合理、窗明几净,使学生感到舒畅:校园里盆盆鲜花盛开,使师生身心愉悦。
  楼区教室墙壁上悬挂着铝人画像,校园里举办橱窗展览和行为规范警示语,使呆板的墙壁成为会说话的屏幕。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气息。走廊两侧悬挂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解图,把抽象的政治信念、人生哲理、道德规范加以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的日常生活始终沐浴在道德阳光中。学校教育大主题与班级教育小主题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使学生得到多种美的体验。
  我校全面加强德育课程建设,从环境到课堂。从课堂到活动。从一件小事、一个细微动作乃至一句话,引导学生品味和领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外显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联系地址:北京市崇文区红桥小学 100062)
  [责任编辑:苏学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