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应对男生“江湖思维”的几种策略

作者:汲安庆 洪雅苹




  青少年心理世界的发展大致可分成童话世界、江湖世界和现实世界三个阶段。相对于这三种心理世界,存在着三种相应的思维方式:童话思维、江湖思维、现实思维。江湖思维是学生从童话思维向现实思维过渡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以追求自由、彰显独立、渴望眩目为旨归,以行侠仗义的英雄豪杰为偶像,以热情、力量、速度、叛逆等个性化的外显方式为表征的思维模式。在江湖思维中,往往感性高于理性,过程重于结果。所以有江湖思维的青少年常常盲动、褊狭。尽管江湖思维本身也有一些积极的因素。如重义轻利等,但仍需要教育工作者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适当的策略加以正确引导,帮助青少年顺利实现人生过渡。
  
  一、“合”的策略
  
  “合”即化合。这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学生所思,言学生所言。行学生所行,以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方式解决问题,同时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教育目标。
  首先,思维化合。以江湖思维方式看待世界的青少年往往自诩为替天行道的大侠,许多在他们看来不公的事,好像都需要他们出面“摆平”。在老师看来属于不能忍受的言行,从他们的角度来看,也许没那么严重,甚至还可能是在代表正义“除暴安良”。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如果只是讲大道理,无形中就把自己放在了他们的对立面,自然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教师不妨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用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他们交流,打消他们的敌意和戒备。接下来再慢慢摸清学生行为背后的思想、动机,对症施教,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男生小A最近不仅频频和老师唱对台戏,还打了其他班的一个男生。班主任严厉地批评了他,但小A仍旧我行我素。然而,一次午休时间,被打学生的班主任约小A仅谈了一会儿。小A竟面带愧意、俯首帖耳,并且此后老毛病再没有犯过。很多老师不解,问那位班主任什么灵丹妙药竟有如此奇效,他哈哈一笑,抖出了秘密。原来,他曾经教过小A,所以谈话时就换了个角度,语重心长地对小A说:“你曾经是我的学生,那位同学也是我的学生,大家都是一家人,为什么要自相欺凌呢?你是我的学生,你犯错误受批评,老师也会跟着你一起背‘黑锅’,为什么不能给老师争个面子呢?”小A的答复是:“老师,我没想到这一点。以后绝对给您争脸。”这位老师正是突破常规,借助江湖思维,及时、准确地矫正了学生偏激的行为。
  其次。语言化合。在学生江湖思维的背后,往往存在一个自发建构的话语系统。这个系统中的一些词汇或语句集中反映了他们的价值取向和心理倾向。所以,语言化合也是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正确施教的一个重要途径。男生小B学习基础非常薄弱,每门课成绩基本在30~40分之间徘徊。对此,他不仅无所谓,反而抱着江湖游侠式的态度对待一切,而且和别班的一位女孩“恋”上了。当事情“败露”后,班主任不但没有兴师问罪,还拍了拍小B的肩膀,幽默了一下:“你小子行啊!竟然让女孩子对你有好感。这也是一种成功,好好努力!”小B不好意思了。班主任帮他总结出“恋爱经”:认真写字;学习有计划;多从精神上关心对方等等。小B不仅认认真真地看了好几遍,还真的按照“恋爱经”行动,学习成绩、行为修养等方面都有较大提高。其实,班主任只不过是借用江湖“行话”对小B进行了教育而已。
  再次,行动化合。身教重于言教,班主任如果能够有意识地把自己的行为和具有江湖思维学生的行为化合,那么对填平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代沟”会有帮助,学生会把老师视为知己,进而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和指导。初一男生小C和初三学生发生冲突,竟然“单刀赴会”,结果被人家揍了一顿。问他为什么明知道会吃亏,还要硬着头皮去,而不告诉老师,小C的理由很简单:告诉老师,临阵脱逃会被笑话为懦夫。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首先弄清初三那几个打人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把他们叫到一起,指出他们凭着人多势众,恃强凌弱,恰恰是懦弱的表现,严肃地要求他们向小C道歉。几个学生自觉惭愧,真诚地向小C道歉:小C也认识到自己的幼稚,当即作了检讨。这里,班主任通过行动让学生认识到:恃强凌弱不是英雄好汉,闭门不战不代表懦弱;相反。谦和礼让,以理服人才是真正的男子汉。班主任的行为感动和教育了小C,使他以后的行为有了转变。
  
  二、“引”的策略
  
  “引”即引导、指点。如果说“合”是要求教师“入其内”的话,那么“引”则是要求教师“出其外”——针对学生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予以分析、点拨、引领,使学生不断提升思维品质。实现价值观的理想建构。
  首先,在学生心态宁静时“引”。当学生犯错误、情绪激动时,教师的任何教育,在他们看来都是一种威胁、一种高压,因此会本能地进行狡辩、反抗。而心态平和时,学生有一种安全感,特别是在他们相信老师不会对他们构成任何威胁时,一般都能愉快接受老师的观点,并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
  其次。在学生出现困惑时“引”。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说,当学生对某个问题积极思考仍有困惑的时候,予以启发,效果才是最好的。思想教育也是如此。
  最后,在肯定学生中“引”。对学生彰显出的个性适时予以肯定,可以强化他们的荣誉感和自觉意识,从而及时有效地巩固、拓展学生的自身优势。学生小D不愿参与班级活动,做值日、作业往往也根据自己的情绪来。一次,班主任与他妈妈通电话,了解到小D在母亲生病期间端药送水,很孝顺,于是在班会上表扬小D,号召同学们向小D学习,关爱亲人,关爱他人。小D本来没觉得自己的行为有多么了不起,更没想到还会成为同学们的榜样。但是,班主任的表扬激发了他的爱心和学习自觉性,使他后来各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
  
  三、“化”的策略
  
  “化”即教化、感化,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感化中既有智慧的点染,更有情感的碰撞和渗透,可以说是教育的一种至高境界。在感化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心中的小我渐渐淡化,凸现的是一个胸怀宇宙的“大我”形象。
  首先,以高远的境界去“化”。宋代诗歌评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学习写诗是“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做人其实也一样。如果学生的眼光只限于“江湖”,看不到社会,就会在小事上纠缠,在小我里打转,形成不了人生的大智慧、大胸襟、大眼光。以高远的境界去化,不是牧师布道,高高在上,而是要和学生人生境界的拓展、思想情感的需求紧密结合。历史上许多先哲、前辈在人生价值的追求上做出了垂范,构成了“化”的丰富资源。读名人传记、举办辩论会、自我反省……只要巧妙、艺术地深入探寻和开掘,就能开拓胸襟,提高认识。以高远的境界去化,还需要教育者的激情投入,用高远的境界引领学生,帮助他们走出狭隘的江湖思维的小圈子,重塑高品位的自我。
  其次,以高尚的人格去“化”。高尚的人格在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所以教师应敏锐地去发现、去放大,让学生看得真切,品得深切。班主任只要找准切入点,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去感受这些美德,并形成共鸣,美德就会像潺潺的小溪永远流淌在学生心中,成为他们灵魂中的重要元素。
  发挥江湖思维的教育优势,削弱其劣势,是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懈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责任编辑:李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