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系列化朗诵活动尝试

作者:颜碰能




  朗诵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科学家研究发现:朗诵时,人体70%以上的神经细胞参与大脑活动,数量大大超过默读和识字。因此朗诵也被誉为大脑的“热身体操”。长期坚持、反复练习朗诵,能强化学生的记忆并提高注意力,使其进入兴奋的学习状态,增强学习效果。鉴于此,我与其他语文老师合作,为初三年级学生制定了系列化的朗诵活动计划。
  活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优秀朗诵作品欣赏。为激发学生的朗诵兴趣,我们首先精选了一批经典朗诵作品,如《再别康桥》《春天》《绿》《海燕》《周总理,你在哪里》等等。然后,按照计划每周一次让学生听录音欣赏名家作品。在朗诵课上,我们还给学生讲解朗诵的基本知识和技巧,组织引导学生模仿学习。记得第一节朗诵课开始前,学生们有的唧唧喳喳、兴奋不已:有的东张西望、心不在焉。然而,当录音机里传来纯正、浑厚、充满感情和节奏感的声音时,大家安静下来,渐渐进入了全神贯注的欣赏状态……下课后,学生们还提出了许多问题,他们对朗诵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
  接着,我们组织了第一场朗诵比赛。比赛时学生们比较拘谨,选文大多是课文或是前一段欣赏的作品,有的还没办法脱稿,变成了“朗读”。即使这样,我们还是惊喜地发现,学生们的态度是积极的、主动的,并且尽量做到发音清晰、语速适中,每个人的表现欲都被激发出来了。
  第二阶段,配乐朗诵欣赏与学习。通过学习,学生们普遍感到,有了背景音乐的烘托和渲染,能更快进入作品表达的情境,能更好地将感情融入作品当中。
  在朗诵比赛时,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每个学生都做了充分准备,尽管有的学生节奏感还不强,朗诵和音乐搭配不协调,但他们声情并茂。已经不再拘谨了。获得第一名的一位男生,朗诵的是散文《春风来了》,他富有创意地请另一个同学用口哨现场伴奏,以配合他的朗诵,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阶段,欣赏与交流。这一阶段的朗诵比赛,题材更加广泛,朗诵水平明显提高,比赛的过程也更加精彩。很多学生已不拘泥于传统散文、诗歌的选材范畴,纷纷尝试现代散文、诗歌,朗诵更有激情、更富节奏感。这次获得第一名的学生,朗诵的是一位现代诗人的先锋作品《忙碌的猫》:“我,被锁在空房之中,这里根本没有耗子,白白浪费了我的豪情……”朗诵时,配以夸张的表情和动作,令观众忍俊不禁。
  第三阶段结束后,我们认真总结了朗诵活动的经验和效果。我们发现,朗诵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表现出极大的创新意识。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学习知识的目的正是为了创造。通过欣赏大量优秀朗诵作品、学习朗诵知识和技巧,借助朗诵比赛锻炼自身能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敢想敢问,大胆尝试,想象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创造意识增强了。他们将这种意识迁移到了语文课堂上,注意力集中,踊跃回答老师的问题,并且屡屡从比较独特的角度提出问题,使得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学生们这种积极主动的表现,不断增强的创新意识,既肯定了我们的工作,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我们将把这种有组织的朗诵作为一项固定的活动长期坚持下去,并且不断探索更好的方式!
  【责任编辑:周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