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建构和谐德育

作者:孙俊强




  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研究和谐德育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德育理论的发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和谐德育,指的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
  
  一、和谐德育的现实价值
  
  1,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思想素质是紧密联系、相互对应的。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体,只有社会的每个公民具备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信友爱、自主创新、保护环境等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谐社会的建设才能成为可能。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尚不平衡,某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诈活动屡禁不止,某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黑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这一切都给社会的和谐发展造成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建构和谐德育,以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为起点,推及全体公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能够加固依法治国的内在基础,这就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2,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建构和谐德育,就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通过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有序的教学过程以及优化教育教学环境,使学校教育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及各要素之间协同作用,产生教育合力,从而促使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全面和谐地发展。近年来,由于我国正处在受教育人口的高峰期,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但优质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导致学校教育出现了诸多不和谐因素,如“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能力、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等等。为了有效协调教育中的不和谐因素,除了在政策和制度上进行改革之外,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把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和谐德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的身体与心灵、智力与德性、知识与能力等的和谐发展。其价值在于发挥德育的灵魂统帅作用,促进学生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审美艺术、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3,发展新时期学校德育的内容
  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学校德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面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各级学校之间的衔接以及学校与家庭、社会的相互配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和谐因素,一般表现为少沟通、难互动。这是制约德育工作整体效果的根本原因。要解决德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就必须构建和谐德育体系,遵循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按照系统科学的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开放性原则,进行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推进大、中、小、幼德育的纵向衔接,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横向贯通,互相配合,相互补充,形成教育合力,从而促进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二、和谐德育的基本内涵
  
  和谐德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它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民主融洽的师生观:教师、学生“双主体”和谐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开展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条件,而且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健康的人际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学校德育过程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元互动过程,其互动效果主要由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决定。在德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如果能够平等相处,以诚相待,学生人格得到尊重,其潜能就能得以发挥,教师高尚的情操、优良的品质就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
  
  2,整体优化的大德育观:学校、家庭、社会“三教”和谐
  学校德育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校园环境之间始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所谓整体优化的大德育观,指的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教育优势,使之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教育合力,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目标达成一致,德育理念趋同,德育过程同步,德育方法互补,德育资源共享,从而产生多渠道、多方位的和谐德育效应。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和谐一致,才能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起到最大的促进作用。
  
  3,和谐有序的过程观:知、情、意、行“四环节”和谐
  有序的德育过程是对受教育者传授道德知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道德意志、引导道德行为的过程,简言之,就是“知、情、意、行”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知”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基础:“情”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它又是“知、意、行”的内在动力;“意”对“知、情、行”具有促进作用;“行”是道德认知、情感、意志的结果,并对三者起到检验作用。学校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使这四个环节和谐统一。和谐德育以传授道德知识为基础,培养道德情感为关键,磨炼道德意志为保证,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归结,最终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实效。
  
  4,整体构建德育体系观:横向系统“六要素”与纵向系统“五学段”和谐
  现代系统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相互联系而存在的。所谓“整体构建德育体系观”就是把学校德育工作的各个要素视为一个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系统。这个系统主要由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六要素”构成的横向系统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五学段”构成的纵向系统组成。就学校德育体系的横向系统而言。德育目标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价值导向,是其他要素发挥作用的出发点和归宿:德育内容是德育工作的媒介,是其他德育要素发挥作用的凭借与依托;德育途径与方法是德育工作的关键,决定了德育工作的效率与效果:德育管理与评价则是德育工作的机制保障。“六要素”只有构成一个统一的系统,才会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取得最佳德育效果。横向“六要素”和谐,其工作形态是全员德育,是教育的合力;纵向“五学段”和谐,其工作形态是有机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是体现德育过程完整性和连续性的全程德育。
  总之,探索并构建和谐德育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现代德育科学理论和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推进教育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责任编辑:苏学恕]